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李新影
常有家長抱怨“我對孩子關心得無微不至,他為什么感受不到我的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影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是由于家長給孩子的愛并沒有滿足其內心真正需求。家長不了解孩子心理,不僅令教育效果“打折”,還可能讓孩子厭煩,甚至埋下心理健康隱患。
半數孩子討厭“作比較”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做過一項關于“孩子最討厭的父母行為”調查,發現47%的孩子討厭父母將自己與其他孩子作比較,37%討厭父母隨便動自己東西,27.1%討厭父母動手打自己,27%討厭父母在別人面前指責自己。
李新影表示,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家長的橫向比較會對孩子造成兩方面不良影響。一方面,讓孩子認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并懷疑自己不夠優秀,因此得到父母的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對自己是否值得別人尊重產生疑問,傷害了自尊心。同理,27%的孩子討厭父母在別人面前指責自己,也是因為孩子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
家庭不和諧,沖突不斷
父母隨便動孩子東西,會讓孩子覺得隱私和自主性受到侵犯。10歲以后,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對自主性要求越來越高,會對父母產生一定的心理隔離,但不少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變化。因此,在孩子處于青春期的家庭中,親子沖突非常普遍。
父母打孩子不僅不會令其進步,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此外,夫妻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也會對其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在氛圍不和諧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缺乏安全感、不易寬容和信任別人,長大后很難融入社會。家庭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導致成年后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嚴重的會出現暴力行為。
此外,李新影認為,忽視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不亞于暴力。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位,比如農村留守兒童,以及年齡很小就被送去寄宿學校的孩子,長大后容易產生情緒問題,有的甚至出現自殘、攻擊性高等問題。
如何成為孩子喜歡的父母
怎樣才能獲得孩子的真心,讓溝通和教育事半功倍?李新影建議,家長要做好三點:第一,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多鼓勵和贊美孩子,不把孩子與其他人作比較,讓孩子知道無論何時父母都會在自己身邊。第二,與孩子共同成長。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照出家庭教育的成敗。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不斷學習、調整、完善自我,與孩子一起成長。第三,給孩子尊重和自主權。父母管孩子應適度,否則越想控制,孩子越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維護其自尊心,還應多交流,特別要注意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尊重其隱私,這樣親子關系才能更融洽。(鮑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