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清池正指導徒弟們理板寸。本報記者 鄧偉攝
沒有動感的音樂,沒有暖香的氣味,也沒有殷勤的寒暄和熱情的推銷,在地安門東大街,一家名叫金板寸的理發店和市面上絕大多數理發店都不一樣:在這兒沒有焗油燙頭,剃頭師傅只理板寸這一種發型。
“只用一把推子一把梳子,我們耍的是老北京的剃頭老手藝!”這家店的經理劉清池干了三十多年的剃頭匠,每一根頭發絲兒的起伏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板寸不簡單,說道多著呢”
在屋里踱著步,劉清池的耳朵是豎著的,他在聽徒弟們給顧客理發的聲音。“聽這‘噌噌’聲,就跟割麥子似的,多好聽吶!”他抿了口茶,露出滿意的笑容,“這節奏和力度,一聽聲兒就知道梳子平、推子穩!”
打小生活在地安門,劉清池是個地道的老北京,從爺爺輩開始,劉家就在地安門這一帶給人理發了。在當時,地安門的街頭巷角有很多家剃頭攤子,不用吆喝,“嗡”的喚頭(剃頭匠用于招引顧客的一種響器)聲一響,那就是剃頭匠來了。
15歲那年,劉清池第一次拿起推子。
為了能拿穩,他三伏天手臂上吊塊磚頭,一站就是大半天,雖然大汗淋漓,但是握在手里的推子不滑也不抖。
為了學手藝,他去剃頭師傅的攤子串門,學會了傳統剃頭“十六技”的招式,掏耳、刮臉等老北京剃頭匠的手藝也熟稔于心。
三十年前,劉清池在地安門開了“金板寸”,為了雕琢技藝,他還跑到別家店里理板寸,目不轉睛地盯著面前的鏡子,把理發師傅每一個動作都牢牢地記在心底。回到店里,劉清池經常苦思冥想,什么樣的人理什么樣的“板寸”好看?多少夜晚,他愣著發呆,腦海里浮現出各種發型,“就像看幻燈片。”
經過多年鉆研,他成了業內公認的“板寸王”,慕名而來的客人認準了他的手藝,寧愿等上一兩個小時也要讓劉清池設計個符合自己的板寸。“我就是喜歡板寸。”劉清池說,板寸是最誠實的發型,少推一個包,多推一個坑,沒法藏拙,講究的是毫厘之間的功夫,靠這“一招鮮”就能打天下,別家店想模仿也學不來。
“板寸不簡單,不只是把頭發剪短,說道多著呢!”劉清池說,“臉型或者棱角分明或者比較圓,這寸頭也得處理成直角或者弧形,頭發和臉型要對稱。”店里擺著很多老顧客的照片,陳凱歌、陳寶國、楊利偉、林永健等名人都頂著劉清池設計的寸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