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25日消息(記者孫瑩)為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維護首都金融安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今天上午發布《證券犯罪檢察白皮書》,意在著力防控證券犯罪,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證券犯罪檢察白皮書》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北京市檢二分院共辦理證券犯罪案件21件28人。這些案件涉及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兩個罪名。北京市檢二分院副檢察長李華介紹,這些案件呈現六大特點:
“老鼠倉”案件持續高發——自2015年以來,在北京市檢二分院審查起訴的證券犯罪案件中,90%的為 “老鼠倉”案件。“老鼠倉”案件,即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是指從業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進行趨同交易的案件。“老鼠倉”行為使不同的投資者在信息完全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交易,極大地損害了證券市場的公開性,從根本上動搖了證券市場的根基。
發案領域日趨廣泛——北京市檢二分院辦理的案件涉及基金、銀行、證券、保險、資產管理等多個領域,逐漸從證券發行、交易環節蔓延至基金托管、資產評估等環節,呈現傳統風險與新型風險相互交織的特點。如齊某、劉某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齊某為某商業銀行總行基金托管部的經理,其利用負責基金托管系統權限管理、基金產品業務數據復核的職務便利,獲取了大量基金股票交易信息,進而將該信息傳遞給劉某某,獲利800多萬元。
內外勾結、合伙作案現象突出——在北京市檢二分院辦理的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占比33%。上述案件中,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與外部人員相互勾結、明確分工,有人負責操控指揮,有人負責調集資金,有人負責傳遞信息,在被調查期間達成攻守同盟,呈現出明顯的“團伙化”特征。如楊某等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楊某系某投資銀行資產管理部投資經理,張某是某私募基金法定代表人,兩人在網絡股票論壇結識。楊某以其親屬的名義開設多個股票賬戶交由張某操作,并將單位準備買入的股票信息或者股票的持倉情況提前告知張某,由張某低買高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獲利近2000萬元。
犯罪分子反偵查意識較強——白皮書的圖表顯示,涉案人員一是學歷高,57%具有碩士、博士學歷;二是絕大多數人具有金融從業經歷。他們作案前計劃周密,作案時采取隱蔽手段,導致對證券犯罪的發現難、取證難和認定難。如王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中,王某具有碩士學歷,從業十余年,歷任某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員、基金經理、研究部副總監等職務。王某以其岳母親屬的名義開設股票賬戶,由其實際操作,在長達五年的時間內,趨同交易,獲利2400余萬元。
犯罪手段網絡化趨勢明顯——當前,證券市場采用無紙化交易、電腦自動撮合成交以及集中托管,使犯罪分子的股票操作、信息傳遞行為更加隱蔽。在我們辦理的案件中,有50%的案件有IP地址和MAC地址等證據,有17%的案件有網絡通信記錄等證據,對證據固定、審查和運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嚴重破壞資本市場秩序——證券犯罪交易金額和獲利金額特別巨大,在北京市檢二分院辦理的證券犯罪案件中,有40%的案件趨同交易金額在人民幣1億元以上。如胡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案,趨同買入成交金額11億元,獲利4000余萬元,該案是迄今為止該院辦理的金額最大的“老鼠倉”案件。
為了有效預防和懲治證券犯罪,《證券犯罪檢察白皮書》提出了防控對策建議:
加強刑事打擊,確保辦案質效。
一是及時完善證券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懲治證券犯罪的法律適用標準;二是提高打擊證券犯罪的精細化水平,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在審前程序中的主導作用、指控和證明犯罪的主體作用;三是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對于多人共同實施的證券犯罪案件,堅持區別對待的原則。
加強行刑銜接,形成防控合力。
一是完善與行政監管部門、偵查機關的常態化聯絡會商機制;二是對于新型證券犯罪形態,注重聽取行政監管部門意見,依法準確定性;三是探索建立行刑銜接工作信息共享平臺,確保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獲得實效。
加強行業監管,規范證券市場。
一是著眼于資本市場新業態,加強對新型證券交易形式和“上下游”環節的監管,避免形成新的風險集聚地和監管盲點;二是協助基金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單位完善內控機制,爭取從源頭遏制特定信息的非法擴散與外流;三是加強執法交流與培訓機制建設,拓展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
加強警示教育,前置預防關口。
一是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發布典型案例,開展以案釋法宣傳教育活動;二是依托行業協會等載體,加強對證券、基金從業人員的自律教育;三是教育引導社會公眾提高識別金融風險能力,鼓勵舉報內幕交易、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等證券犯罪。
《證券犯罪檢察白皮書》在結束語中表示,首都金融安全無小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該院將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及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扎實履行“監督、審查、追訴”三項基本職責,繼續保持對各類證券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做到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密切協調、優勢互補,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