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6日消息(記者楊博宇)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臨近開學季,學生的交通出行安全又成了社會關注的話題。校車安全越來越受重視,2012年為加強校車安全管理,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國務院出臺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對校車運營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規定。但在長江、珠江等流域不少中小學生上學不坐校車而是需要通過渡船涉水上學。這些學生占全體學生的比例雖不大,絕對數量卻不少。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和規范,大部分渡船陳舊不堪、沒有安全資質,這也給學生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雖然一些地方正在探索推廣標準化校船,但也遇到了不少現實的困難。如何保障涉水上學的學生安全?政府部門如何規范校船安全?
廣西百色西林縣八大河希望學校緊鄰天生橋庫區。周五下午兩點剛過,學校便喧鬧起來。680名涉水學生以所在村莊為單位排成一列列長隊,等待乘坐免費校船回家。還沒出大門,校長馬城的叮囑就已經嘮叨了十幾遍,“你們要記得,上船下船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弟弟妹妹,特別是下船,一定要等船靠岸。”
從學校到校船停泊的碼頭距離只有300米,但所有教師都要護送孩子直到他們上船離開。在海事局工作人員的督促下學生穿好救生衣,校船陸續駛出碼頭。
188號校船載著30名學生回家,從八大河希望學校到孩子的家——魯維村要走一個半小時的水路,初三學生吳建楠是這艘船上的安全協管員,他坐在后排吹著河風,聽著音樂,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我們以前坐的那些船太小,怕浪太大,浪太大,船太小,怕翻船。下雨天浪和風更大,坐的時候感覺很害怕,對坐船都產生恐懼。家里沒條件只好坐那個船,現在可以看書,又平又穩。”
吳建楠所說的小船被當地人形象的稱為“柳葉船”,船體一米寬,幾米長,行在河上就像一葉扁舟,遇到刮風下雨,隨時可能被打翻。沒有客運資質、安全也沒保障,船主為了盈利,會塞進去二三十人,連個座位都沒有。
船主吳廣斌多年前就經營著這么一條“柳葉船”,他自己開船卻從不讓兒子坐船。“從來不(用自己的船)帶孩子上學,那時都是騎摩托車送過來,以前沒有標準化客船,自己本身都擔心安全。”
2013年吳廣斌購買了一艘全新的標準化的校船,相比“柳葉船”,校船船體寬了兩三米,馬力提高了幾倍。鐵皮船艙,里面十幾排固定座椅每人一座。風吹不動,浪打不翻。如今學生每周兩次上下學的乘船費用,以及人身意外保險,一年70多萬全部由政府財政承擔。在政策的補助下,購買20萬元的標準化校船,船主也只需承擔一半資金。“為了安全,也是為別人的孩子,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在長江、珠江等流域大部分農村地區,由于沒有橋梁,渡運成為沿江兩岸百姓和中小學生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據了解,2012年長江干線共有渡口1081處,全年運送過江旅客約8000萬人次,其中渡運學生約22萬人次。與校車相比,“學生渡”人員較為集中,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一旦發生碰撞,極易發生群死群傷重特大事故。
2011年9月9日,湖南省邵陽縣塘田市鎮發生沉船事故,9名學生死亡;2014年9月28日,河南省駐馬店市汝河渡口發生了一起擺渡船翻船事故,造成29人落水,8人失蹤,乘船者大部分為小學生。
渡船渡口未納入地方公共交通體系,資金投入不足,渡船老化、渡口渡線設置分布不合理等問題,都可能導致渡船事故的發生。
從2013年開始,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就開始關注到這一問題。“三峽蓄水之后,過去可以直接走過去的地方現在變成河流,出門就要坐渡船,特別是庫區這些孩子上學,因為遠一個禮拜甚至十幾天才能回家一次,從小學就這樣,這些孩子上學的安危、交通安危,牽掛著每個老百姓的心,孩子的家長不放心。”
2012年通過政府與社會共建、服務外包的方式,國內第一艘專門為學生打造的專用客渡船在湖南耒陽下水,隨后不少地方都在規范“校船”上做出了探索。
在廣西百色市的幾個國家級貧困縣,長久以來2000名農村學生乘船上下學。2011年廣西樂業縣開始推廣、規范校船,百色海事局隆林辦事處主任姜海松說,規范校船過程并不容易。“大家都懂得重要性、危險性,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部門來牽頭做這件事,最后由海事部門推動政府。大城市的校車最合適,我們這個地方校船最合適。”
在曾經擔任廣西樂業縣縣長的李艷花看來,推廣規范校船,仍然存在著現實的困難,除了資金上的缺口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希望上面能給貧困縣份撥專項資金來解決學生的這些問題,形成一種對學生安全的保障制度。政策保障、資金保障、人員方面的管理保障應該要做,各縣長期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特別是貧困縣。”
標準化校船的推廣該如何破解難題?“學生渡”如何變成“安全渡”?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