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3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日,教育部官網答復了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提案中建議教育部對“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現象提高重視并采取措施。教育部對此回應稱,將從加強體育教師配備、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網友的熱議由此而起。在評論中,有人對培養“陽剛之氣”表示支持,也有人認為關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矯枉過正的表現。
從教20多年的黃麗燕是江西省吉安市思源實驗學校的一名班主任。在她看來,近些年來社會上男性“女性化”現象的確存在,而且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她覺得如果青少年審美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就會產生負面影響。黃麗燕說:“我認為‘陽剛之氣’應該是一種正面的力量,具備突出的、優秀的性格和品質,比如自信、堅強、勇敢、果斷、大方、關愛等,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生存必不可少的優良品質。”
其實,梳理新聞報道發現,有多地學校開展了教學實踐來增強男生的“陽剛氣”。比如,2016年,江蘇南京南師附中新城初中開設了“男孩教育活動班”,包括體能訓練課程、團隊拓展等課程;201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國內首本為小學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別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漢》,關注男生的健康成長。
但是,增加了體育鍛煉就能減輕“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現象嗎?不少網友顯然不能認同這樣的做法。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體育鍛煉只能帶來外形上的陽剛。儲朝暉說:“我理解的‘陽剛之氣’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第一,有比較強的獨立性,意志獨立;第二,有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三,他是相對獨立的,能夠把自己的內在特征表現出來。”
其實目前網友們爭論的焦點更多是在于如何理解“陽剛之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當下一些男孩子的確存在相對柔弱的現象,這種狀態值得重視。但人類的“氣質”天然多元,并無高下、貴賤、好壞之分。面對新的問題,不能刻板地去定義為性別現象。孫云曉說:“我做兒童教育很多年,有一個非常深的體會,學生發展當中健康是第一任務。而健康離不開運動,運動不足確實是一個存在的問題。他提的問題我能理解。實際上從性別哲學的角度來講,現在提倡雙性化的性別哲學。比如堅強,它并不是男性的特質,女性也可以堅強;溫柔也不是女性所特有的,男性也需要溫柔!
專家認為,男性在風度、氣概、體魄等方面表現出剛強之氣是一種美,但陽剛之氣并不等于簡單的“行為男性化”。而教育不應只是培養“男人”“女人”,更應注重培養人的擔當和責任感。儲朝暉認為,對學生要有更加包容、多元的評價體系。他說:“我覺得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在班級里,要建立一個包容的班級,而不是用同一個標準來給學生‘排隊’。這是最關鍵的,其他都可能只是一些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