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依賴線下客源的企業和商家遭受了不小的沖擊。不過,平常在茶余飯后被大家當做玩笑的“云逛街”,卻真的在這段特殊時期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購物方式。

  一段時間以來,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包括導購、企業高管、健身教練、銀行柜員,甚至市長、縣長等,紛紛變身主播登上屏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道新風景。“云逛街”究竟是如何在疫情期間拉動消費的?隨著時間推移,“直播經濟”在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這兩年,“直播帶貨”的市場突然變得火爆,“李佳琦”“薇婭”“蘇寧茅臺”相繼成為關鍵詞。各大主播“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種草、拔草”,隨時為粉絲答疑解惑、講解產品,讓“買它!買它!”成為無數消費者無法拒絕的理由。

  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的總規模達到4338億元。預計今年中國在線直播的用戶規模將達5.24億人,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

  疫情期間,宅經濟也給“直播帶貨”再添一把火。阿里巴巴、京東、騰訊、蘇寧陸續在“直播帶貨”領域“廝殺”。據阿里巴巴在2020淘寶直播盛典上提供的數據顯示,淘寶直播連續3年增速超過150%以上,是近年來增速最猛的電商形式,也是全球首個爆發的新經濟業態。淘寶內容電商事業部總經理玄德表示,近些年直播已經成為不少門店的標配。他說:“以前大家覺得電商是一件線上的事情,但隨著國家基建的發展、消費者對網絡的熟知,到了今天,整個經濟已經不分線上、線下。”

  近期,騰訊也在微信小程序開辟直播功能。騰訊公司微信團隊陳女士向記者表示,疫情暴發后,商家經營面臨極大的挑戰,微信小程序直播能力加速公測,希望幫助商家打造線上經營閉環,完成快速轉型,助力商家復工復產。陳女士介紹:“以3月8日‘女神節’為例,近千個品牌、兩千位主播在‘女神節’累計直播時長近900小時,部分品牌的訂單量增長近12倍,部分品牌交易額增長5倍,還有品牌單日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大關,實現了流量和銷售額的‘雙增長’。”

  此外,農特產品也在直播經濟中找到新出路,一些市長、縣長更是親自出馬,在互聯網平臺擔任出鏡“主播”,親自帶貨。一場場直播下來,滯銷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從田間地頭走上城市餐桌。

  蘇寧拼購直播負責人認為,“直播與傳統電視購物不同,其參與感和體驗感能夠讓用戶產生信任和購買沖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表示,除了“所見即所得”這一特點,直播也給手工藝品等小眾商品一個新的展示平臺,進一步拉動消費需求。“通過直播方式,比如先教人家做手藝,以這種方式把商品賣出去,為這些小的、有特色的供給商提供更多發展機會。”李勇堅說。

  李勇堅表示,目前來看,我國的直播經濟主要分為兩種,一種諸如抖音、快手,主要做直播兼作電商;另一種則如淘寶、京東,做電商的同時兼作直播。傳統門店、傳統產業在直播領域試水,不僅僅是疫情期間的權宜之計,也是擁抱新變化的一次重要嘗試。李勇堅表示,目前我國網民使用短視頻、直播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流量的暴增注定了直播經濟的未來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他說:“目前中國人每天上網大概4個小時,每周28個小時,每天大概有1個多小時是在看短視頻、直播等,這個流量會越來越大,占用消費者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不過,火爆的直播經濟也需要消費者們在出手“買買買”的時候冷靜選擇。今年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19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直播帶貨”中的產品質量、售后問題,主播虛假宣傳問題,平臺數據造假問題等引人關注。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也損害了商戶的利益,諸多“直播帶貨”造成的“兩頭坑”事件頻頻引發輿論爭議。李勇堅說:“主要做直播的(平臺),怎樣保證后面的供應鏈以及產品的質量,包括價格是否合理公道等,這些都是平臺面臨的問題。主營電商兼作直播的(平臺),比如打造幾個爆款的‘網紅’,然后帶貨,這種模式在未來會越來越行不通。未來一定是基于商品,通過把商品的介紹、使用等變得娛樂化,然后再把直播做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