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需”正在被撬動。8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意見》提出了20條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的政策措施。此前的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專門針對促進文化消費,提出了推動消費惠民、豐富產品供給、完善市場監管三項措施,鼓勵各地舉辦文化旅游消費季等活動,實施門票打折等政策。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中,文化創意產業能有效刺激內需,形成新的消費市場,有效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文創產品是擴大“文化內需”的重要力量。比如,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僅僅4天,5700余種文創產品就吸引了觀眾超過5萬人次,銷售額超過3400萬元。文化創產品的消費潛力相當可觀。

  文化創意產業對接的是人們的精神需求,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需求在不斷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過去5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保持平穩快速增長,2017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2% ,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創產業的增長還有巨大空間。

  那么,什么樣的文創產品能夠在當下進一步對經濟社會發揮作用,助力擴大消費?文創產品實際上是文旅的重要內涵,因此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新時代只有“文旅3.0”才能更好擴大“文化內需”并與之匹配。

  “文旅3.0”是旅游方式和內容的升級,旅行1.0是“跑景”,2.0是“吃住”,3.0則是心靈的旅行。我們會考慮旅游的價值:體會彼地的生活狀態反觀自身,以期對生活、生命的深層感悟。我們會體悟文化:一個地方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習慣,凝練出的一種精神價值,從而鑄造出一種集體人格。所以,文創產品應是以上的視、聽、嗅、味及心靈的具象化體驗,文化基因的挖掘、呈現及地方IP塑造,文創產品是重要載體。所以文創產品形態需多元化,也更加生活化(同時具有二次傳播的功能),或者說的明白一些就是“生活藝術化”。

  “文旅3.0”為文化消費供給側改革提供了參考。從以上對“文旅3.0”的剖析可以看出,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新文創消費,故宮日歷等文創產品的火爆,博物館、展覽館等文化游的流行,無不折射出文化內需的“新氣象”。新文創的“新”肯定體現在設計上,此外,新文創都或多或少增加了一定的使用性,即功能。文創產品一方面為我們所賞心悅目,另一方面,又能夠為消費者所使用,當然讓人“愛不釋手”,這也正是“生活藝術化”的寫照。

  實際上,不少人也能夠基于朋友從某地帶給他的手伴、禮物,而產生到這個地方去旅行去看看,甚至是去買特產的念頭。比如,我帶領“藝鄉建”團隊曾經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王店鎮樊家灣進行藝術創作,我們利用當地的石材和將匠人們高超的石藝,設計創作了幾組茶具,當把部分產品送給朋友后,其中一部分人產生了想到樊家灣旅行的想法。還比如,在去年的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安徽展區內,六安竹編今年首次參展,來自六安市康寧竹編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展臺上,不僅展陳著上百種用竹絲編織成的筐、籮、盤、籃等農家器物,還安排了巧匠們在現場編織,并請來皖西廬劇演員演唱家鄉小調,為來賓們奉獻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很多國外賓客贊嘆不已,紛紛上前購買產品。

  “文旅3.0”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涉及到文創產業的上下游,涵蓋了旅游、商品等一些列的消費內容,某種意義上其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獲取知識、傳遞信息、鑒賞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推動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文旅3.0”恰逢其時。

  “文旅3.0”主要圍繞滿足國民精神消費需求,發展新文創產業,藉此刺激國內消費快速增長,將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