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朦朧,萬家燈火。
在廣東佛山有一種燈,
每當亮起時,就熱鬧非凡。
它曾掛滿老佛山人的家家戶戶,代表著多子多福;
它曾作為大型巡游彩船,見證了香港、澳門回歸;
它,就是佛山彩燈。
佛山彩燈工藝精致,造型千姿百態,
有的做成瓜果動物,
有的則取材于民間傳說故事
小的彩燈可以掛在家中,
大型彩燈則燈高數米,蔚為壯觀
仔細看,上面的紅花是紅瓜子,黑黃相間的花也是瓜子,燈籠的吊穗是一種舊時人們家中常用的燈芯,而彩燈中纏繞的花紋是用木刨出的刨柴做的。
這些精致的秋色工藝燈均出自彩燈大師——楊玉榕之手。
楊玉榕自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打下了扎實的美術基礎,17歲時進入佛山民間藝術社學習制作彩燈,一做就是55年。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聆聽楊玉榕與佛山彩燈的故事。
用材“腦洞大開”的佛山秋色工藝燈
明清時期佛山作為南方手工業重鎮,秋色巡游也是各行各業制作手工藝人比拼手藝的舞臺,因此秋色也稱秋色賽會。
楊玉榕:“有燈芯、刨柴、瓜子、通草、芝麻等等,這是佛山特有的,只有佛山才有。”
楊玉榕印象最深刻的是1978年制作的那盞《墨魚骨燈》。這盞燈用80多條大墨魚的骨頭,雕刻成150多塊墨魚骨雕小件,然后一塊一塊拼合成半米多高的彩燈。
楊玉榕:“這個燈很復雜,墨魚骨要浸泡15天以上,每天換水2次。雕的時候隨時會脆會壞,所以做一盞墨魚骨燈要好幾個月。”
見證歷史、創世界紀錄的佛山彩燈
1991年7月,楊玉榕為香港制作3000尺彩龍燈。彩龍以其長度及精湛的工藝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1997年,香港回歸時維多利亞港亮起的13艘精美的彩船,這些彩船有有16米長,5-6米寬,8米高, 從設計到搭建完成僅有不到2個月時間,楊玉榕和工藝師們日夜趕工。那一夜,佛山彩燈與世界一起見證了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
楊玉榕:“97回歸的時候是7月,我們5月接到任務,要做十三艘船的彩燈,我負責做最大的一艘船《龍騰盛世》。”
傳承創新之路:有燈光,就有希望
今年37歲的黃宏宇,跟隨母親楊玉榕制作彩燈,已經有20年。學過建筑和設計的他,正在推進傳統彩燈與陶藝的跨界創新,將傳統彩燈變身為現代工藝品,并將手工藝術品融入到家居裝飾中。
退休后的楊玉榕,也沒有閑著,依然堅持早上5、6點起來做彩燈,有新的想法就馬上和兒子探討。
楊玉榕:“我覺得彩燈應該是,一路傳承下去,能夠做就做,如果我能做到一百歲,那就做到100歲吧!”
佛山彩燈
工藝精巧、造型獨特
在夜色中絢爛多彩
但是,
你知道它的制作過程嗎?
點擊觀看視頻
感受佛山彩燈的制作過程!
點擊觀看:《聽佛山·文化匠心》之佛山彩燈
記者手記—馮家殷
采訪楊玉榕讓我想起了秋色巡游的情景:大街上圍滿了人,一家大小興高采烈看彩燈彩車,老人們還會講起他們從小就熟悉的馬色、車色…在這個過程里人們忘記了工作、煩惱、壓力,大家看的聊的都是歡樂的秋色…
有句關于拍電影的話是這么說的:“要讓人哭是很容易的,但要讓人笑是艱難的。”要辦一次全民歡樂的盛世,背后有許多像楊玉榕這樣的工藝師辛勞和心血。
楊老師身上最可貴的是:面對辛勞寂寞、漫長的制作過程,她淡然、享受。我問她“花近半年做一盞墨魚骨燈、97年趕工做彩船燈飾有多辛苦?”她只是平靜地笑著說“都無乜嘢姐(那都沒什么)…”而在展覽現場講解員問起她的作品,她笑得像個孩子,那一句:“系啊,做起來好辛苦的。”帶著如獲知音的歡喜…
燈光給人希望,給人歡樂祥和的感覺,這種感覺感染了深深喜歡彩燈工藝的楊玉榕,讓她在制作彩燈的時候心無旁物,愉悅專注,在每一處的精雕細琢中主注入喜悅和希望。一個人制作一件工藝品的時候有著怎樣的心情,看作品的人是感受得到的。這些“喜悅”的彩燈在秋色巡游中、在公園里讓觀賞的人得到快樂,這是一個美妙的循環。感謝手工匠人們帶給這座城市的幸福感,希望這門手藝和幸福感能一直流傳下去。
5月18日起,
佛山電臺2017年大型融媒傳播項目
“聲音紀錄片”《聽佛山》
正式推出
每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樣本
都將利用全媒體手段
以“聲音”和“視覺”為形式
展現佛山獨特的文化魅力
《聽佛山·文化匠心》
第二集:《佛山彩燈》
廣播電臺收聽:
佛山電臺FM94.6
網絡收聽:
央廣網、中央廣播電臺微博、微信
佛山電臺官網、佛山電臺微博、微信
手機客戶端:
中國廣播APP、花生FM
總策劃:李先貴
總監制:梁敏
監制:劉新存、葉琳
編導:吳穎儀、馮家殷、伍時杰、鄧之欣
本集編導:馮家殷
解說:馮家殷
音效合成:馮家殷
視頻制作:力索文化傳播
新媒體制作:林曉華、張云霞
指導單位:佛山市委宣傳部
特別鳴謝:佛山市文廣新局
《聽佛山·文化匠心》聯合出品
佛山電臺
央廣網
佛山力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