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天天都在盼著你回來!”
“爸爸媽媽,快回來看看我吧!好想你們啊!”
……
在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落卜鎮紅星村的一間教室內,小學教師張新民把孩子們聚攏到一起,讓他們匿名寫下愿望,貼在了一面名為“心語心愿”的墻上。
“只要寫上去,愿望就會實現。”張新民安慰著孩子們,心里卻暗潮涌動,久久不能平息。
四川是我國農民工輸出最多的省份之一,常年外出務工人員2400萬左右。據民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902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其中四川的留守兒童達70萬以上。
2015年10月起,中國扶貧基金會與中國公益研究院、共青團四川省委,共同發起“童伴計劃”的試點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在四川10個縣的100個村,每個村選聘一名“童伴媽媽”。這是個飽含苦心的公益項目,它企盼用有組織的服務,來彌補留守兒童親情上的缺憾,守護他們的安全和健康。
張新民就是這100名“童伴媽媽”的一員。她讓孩子們在村中的“童伴之家”寫下了自己的愿望,“本來想通過這種方式摸清孩子的心理狀態,但孩子們的話遠遠超過了我的預計,他們太需要我們的關心了。”
“我媽媽不在的時候,你就是我的媽媽”
苗苗是張新民鄰居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性格開朗,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女孩。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她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1月17日,她蹦蹦跳跳地推開張新民的家門,“張媽媽!我的爸爸媽媽回來了!”這天是苗苗的父母回鄉過年的第一天,也是苗苗最興奮的一天。
張新民對去年春節時的場景,還歷歷在目。2016年的元宵節剛過,苗苗的父母又要動身前往西安務工,行李卻找不到了。
全家人默契十足。苗苗的外公外婆沉默著,苗苗低著頭。苗苗的父母則悄悄地找起了行李。不一會兒,行李找到了。苗苗卻“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用力拽著行李,重復著每年都類似的幾句話:“爸爸、媽媽,你們不要走啊!”“媽媽,你陪我上學吧!”
笑聲中開始,哭泣中結束。每一年春節,苗苗一家都是如此。張新民和苗苗住得最近,能關照的自然多些。“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姑娘,期末考試數學考了95分,語文93.5分。”在張新民背出的10多個孩子的成績中,苗苗的是最高的。
張新民說,每次她給自己的孩子買零食的時候,都會給苗苗也帶上一些。而一旦哪種零食,她的媽媽也給她買過,她就特別興奮,“張媽媽,你和我的媽媽一樣,真希望她也在我身邊……”
有了“童伴媽媽”,苗苗的心事沒有之前重了。“之前,一提到自己的媽媽,苗苗就掉眼淚。”張新民說,媽媽,是苗苗平時最不能觸碰的“淚腺”,而“童伴媽媽”讓苗苗有了暫時的依靠,忘記了痛苦。
有一次,在“童伴之家”的課程中,苗苗玩得非常開心。興奮之中,當著同學的面,大聲沖張新民喊了一句:“張老師,我媽媽不在的時候,你就是我的媽媽。我媽媽回來的時候,你就不是我的媽媽了。”
全班哄堂大笑。張新民也笑了。這對她的職業來說,是最大的肯定。
只要有人告訴她,她就一定能行
一年前,“童伴媽媽”何群與在浙江做生意的丈夫告別,回到了他們的村子——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榕山鎮高廟子村,照顧年僅4歲的孩子。
何群做這份工作的初衷,是方便照顧自己的孩子。而真正成了一名“童伴媽媽”后,她又感到慶幸,“這是一份做好事、能上癮的工作!”
工作不久,何群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名小女孩跑來訴苦,“何媽媽,我的壓歲錢被偷了!”
這名小女孩說,幾百元壓歲錢不翼而飛的前一天,鄰居家的孩子花花恰好到她家做客。她試探性地問過花花。花花大怒,不再理她。
何群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開始對花花進行家訪。原來,花花的父母已經離家務工1年多,花花一直被寄養在伯母家里,“這個孩子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因為超生,家里被罰了很多錢,也因此欠下很多債”。
為了還債,花花的父母不得不帶著小兒子到新疆打工。“她的伯母有個孫女,經常對花花指手畫腳,伯母對她也有防備心理。”時間久了,花花變得非常壓抑,開始和村里的“小青年”廝混。
在了解了花花的經歷后,何群不勝唏噓。“這不是她的錯,這孩子很可憐。”
何群找到花花,提到了壓歲錢的事情。花花低頭沉默。何群并沒有著急,而是給她講了課本上“列寧打碎花瓶”的故事,告訴她要勇于承認錯誤,“你說出來,我們一樣繼續關心你。”
“哇”的一聲,花花哭得很傷心。“何媽媽,我感覺媽媽不要我了。我好孤單,沒有親人。”何群抱著她,任她發泄情緒。
之后,何群便與花花保持著密切溝通。她發現,花花是一個很愛美的姑娘,便問她:“你長大了想做什么?”“我想當明星!”
何群鼓勵她:“當明星沒什么不可以。但你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從這里走出去!”
現在,花花已經到鎮上念初中,完全變了一個人。雖然成績還處在中游水平,卻是最刻苦的一個,“只要有人告訴她該怎么做,她就一定能行!”
兒童不再留守,媽媽不再“童伴”
在一次“童伴之家”的課程中,何群組織孩子們畫一畫全家福。不少孩子都交上了令人稱羨的“作品”。一名小男孩卻小聲問何群:“我可以畫自己和爺爺嗎?”何群笑著說:“當然可以。”
這名小男孩叫壯壯。這件事情后,何群開始重點留意他。原來,壯壯出生不久,父母便離異。后來,還很年輕的母親回到貴州老家,開始了新的生活,父親受打擊嚴重,精神抑郁,離家出走,已被登記為“失蹤人口”。
壯壯和爺爺生活在村中的危房里。除了爺爺,他唯一的親人就是“何媽媽”。第一次家訪的時候,“我問他有媽媽嗎?他說沒有。問他有爸爸嗎?他說沒有。臉上完全沒有表情。”
細心的何群開始觀察壯壯的生活,逐漸發現他和小伙伴一同玩耍的時候,并無防備,反而很活潑,但一接觸成年人,就變得沉默。一次,一名愛心人士來到村里的小學捐獻,壯壯作為受捐人被校長叫到辦公室,“你去那間教室里面等一等”。當校長、何群和愛心人士來到教室后發現,壯壯一動不動地站在教室的中央,“我第一感覺還以為他犯錯誤了,像罰站一樣。”這一幕讓何群很是心酸。
后來,當“童伴之家”開課時,何群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壯壯。“每次做‘擊鼓傳花’游戲,我都會故意讓紅花落在他手里,讓他表演節目。”漸漸地,壯壯開始當眾表達自己。
“由于要開導他,必須和他聊天,但又不知道該聊什么。”何群擔心聊家庭會傷害到壯壯的自尊心,便開始和他聊動畫片。
“你喜歡什么動畫片?”“鎧甲勇士,他們有神奇的力量!”
“如果你有神奇的力量,想干什么?”“我想讓家里的房子變得好一些,讓爺爺生活得幸福一點。”
如今,壯壯開朗了許多。在何群的一次家訪中,他還提前跑到路上等她。“后來才在知道,那條巷子里的狗多,壯壯提前過去陪我一起走。”何群說,壯壯這一個小小舉動讓她感動了很久,“我知道他在改變,也知道我終于走進了他的內心。”
盡管何群覺得成為一名“童伴媽媽”,是她這一生最有意義的事情,但她依舊希望,能有這樣的一天:兒童不再留守,媽媽不再“童伴”。
(為保護當事人,未成年兒童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