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工程”
2014-06-17 10:29:00 來源:鄭州晚報 說兩句 分享到:
京廣鐵路 南水北調中線 黃河 溫縣 滎陽 鄭州 南岸進口 北岸出口 穿黃隧洞工程示意圖 穿黃隧洞 北岸豎井(內徑18米,墻深76.6米) 黃河 北岸出口 過黃河隧洞(長3450米,內徑7米,最小埋深23米) 南岸豎井(內徑15米,墻深57米) 邙山斜洞(800米) 南岸進口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鄭州晚報報道:穿黃工程正式啟動于2005年9月27日,工程人員首先在黃河北岸開挖兩個直徑18米、深76米的豎井,然后向兩口豎井中放置盾構機,由北向南推進開挖黃河隧洞。
穿黃工程被譽為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工程”,共兩條隧洞,每條長4250米,其中過黃河隧洞長3450米,邙山隧洞段長800米,在黃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
“這段是中線工程橫穿黃河最窄的一處”
鄭州西,滎陽孤柏渡,夏日午后的黃河,蒼茫一片。挺拔的入水口雄踞在黃河南岸,兩條入水口已經封堵,穿黃隧洞正在進行沖水實驗,不久,南來之水將由此穿越黃河,一路向北。
穿黃隧道起于黃河南岸的滎陽王村鎮孤柏渡,止于黃河北岸的河南焦作溫縣。“之所以選擇在這里開挖隧洞是因為這段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橫穿黃河最窄的一處。”鄭焦項目部的李文哲告訴記者。
穿黃工程正式啟動于2005年9月27日,在黃河北岸焦作市溫縣趙堡鎮陳溝村村西,工程人員首先在黃河北岸開挖兩個直徑18米、深76米的豎井,然后向兩口豎井中放置盾構機,由北向南推進開挖黃河隧洞。
“要打通河底的兩條隧道,就要先在黃河兩岸分別打兩個豎井,以便放入河底打孔專用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李文哲說,豎井的施工難度挺大的,特別是北岸的兩個豎井,井深達到76.6米,這在國內外都是一大壯舉。
穿黃工程被譽為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工程”,共兩條隧洞,每條長4250米,其中過黃河隧洞長3450米,邙山隧洞段長800米,在黃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
“電動剃須刀”盾構機的大威力
豎井打好后,穿黃工程的主角——盾構機登場亮相。盾構機工作時,能夠將施工面的泥土刮出,通過專用的傳輸帶,將泥土直接送出施工隧道。
形象地說,盾構機類似一把“電動剃須刀”,前面有個近9米的圓形刀盤,刀盤上帶有眾多刀片,馬達帶動刀盤旋轉,刀盤再帶動刀片旋轉,極像剃須刀刮胡子。
就長度而言,它又像一列小火車,因為它總長達到80米,在施工面的帶動下,緩慢地向隧道深處挺進。
盾構機每前進1.6米,就要停下來“喘口氣”,此時卻是施工人員最繁忙的時刻,他們要給挖出的隧道安裝裝配式普通鋼筋混凝土管片,7片弧形的管片緊貼隧道泥土層圍一圈,正好是一個大圓,而寬1.6米的管片也恰好將挖好的隧道填補上,再進行加固、灌縫等操作,一圈相當牢固的管壁就安裝到位了。
管片完全用鋼筋混凝土澆筑,厚更是達到45厘米,完全可以起到支撐整個隧道壓力的作用,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挖好的隧道會發生坍塌。
盾構機的最核心和最關鍵的部件是刀片,雖然是經過特殊耐磨設計,可還是無法應付作業過程中出現的石塊和樹根,設計者給這兩臺盾構機特別安裝了破碎設備。
在盾構機前進途中,如果檢測發現前方有大石塊或者老樹根,就立即暫停刀片的運轉,“專殺工具”破碎設備就會領命出戰,在石塊或樹根被攪碎后,刀片才會被再次啟動繼續前進。
時間回溯到2010年6月22日,在歡呼聲中,“穿越號”盾構機破土鉆出邙山隧洞出口,標志著黃河第一隧洞被成功穿越,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上游線隧洞勝利貫通。
3450米的直隧道 只允許有1‰的傾斜度
河底隧道建成通水后,為了保證隧道的正常運轉,就需要定時檢修,可隧道卻在地下,這又如何檢修呢?
李文哲介紹說,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黃河南岸豎井之后的800米傾斜隧道就是為此而特別設計建造的。
他對比工程圖向記者解釋說,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許有1‰的傾斜度,要求高到肉眼不可能覺察。而最后的800米傾斜隧道,傾斜度高達4.9107%。也就是說,在黃河南岸豎井的地下32米處,就要將盾構機工作面向上傾斜,到800米隧道打通之后,盾構機就重新回到了地面。
按規劃,隧洞建成后每年有15至30天檢修期,每3至5年將安排30至60天大修,半年左右會放空隧洞的水檢查一次。每次的檢修,就是傾斜隧洞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先將黃河南岸的隧洞入口處的閘門關閉,然后將隧洞內的水排出,檢修車就可以沿800米的傾斜隧洞直接進入。
為了檢修車的順利通行,整條4250米的隧道底部,全部被墊平,寬度達到310厘米,維修車完全可以在隧道內自由行駛。
編輯:任偉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