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2月17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日前在開封市西郊發掘出一處被洪水沖毀的清代院落遺址,真實再現了清代晚期洪澇災害的悲慘情景,為研究開封清代城市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據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參與現場發掘的考古人員萬軍衛介紹,該遺址是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設開展的文物勘探工作中發現的,2016年11月開始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院落遺址上部直接被兩米多厚的淤積沙層所覆蓋,這是洪水過后的泥沙淤積所致;從出土的陶瓷器、乾隆通寶銅錢等遺物特征來看,遺址年代應為清代晚期。
據史料記載,1841年8月(道光二十一年),黃河在河南省祥符汛地三十一堡處決口。漫溢而出的黃河包圍開封長達八個月,這在河南黃河水患中絕無僅有。在距發掘現場兩米多外,還發現了較完整的草木結構房頂,由房梁、椽子、草苫等組成,應當是房頂被洪水整體沖走兩米多遠,可見當年的水患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此外,兩處院落的房屋建筑都殘存有土坯墻大量坍塌的痕跡,均為洪水沖毀。“房屋及周圍還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磨盤、硯臺、鐵鍋、鐵劍、錫質水煙壺等生活用品及乾隆通寶銅錢等遺物,表明在洪水突然來臨時百姓著急逃命,顧不上這些身外之物。”萬軍衛說。(記者 溫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