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湖南省新邵縣坪上鎮岱水橋的早稻生產基地內春意盎然,千畝綠肥作物長勢喜人,這是該縣大力推進“綠色養田”新模式,助力農業特色產業生態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持續深化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農家肥科學施用,推動了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和耕地質量提升。該縣緊密結合糧油生產及果園等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突出在水稻農業合作社、果園、油茶園等基地發展綠肥種植4.6萬畝,為農戶免費發放綠肥種子9000公斤、免費提供綠肥無人機播種1萬畝。通過推廣“三溝”配套技術、“兩花”混播和紫云英循環免播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了規范化種植程度和全縣綠肥種植水平。

“我們這個村有將近1600畝種植面積,縣農業農村局給我們提供紫云英種子,開花后它們被翻耕入土,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土壤肥力,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產量。農業農村局使用無人機幫忙播種,真是太感動了。產量方面,一畝約五十株樹,比較大一點的樹可以產一兩百斤,按畝來算,每畝可以達到四五千斤。”一位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滿臉笑意地說著。

該縣農業農村局組建農技服務隊,深入田間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通過土壤檢測數據,明確堆肥、綠肥、畜糞等農家肥的適用場景,為農戶定制“有機肥+化肥”配比方案,實現“一地一策”精準施肥,切實改良土壤結構,激活耕地潛能。

在坪上鎮岱水橋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該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將高溫發酵殺菌后的農家肥集中運送堆放等候施肥。據了解,施用農家肥后每畝節省成本約100元,作物結穗率高、顆粒飽滿、抗逆性顯著增強。監測數據顯示,連續3年施用農家肥的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提升0.8%,板結土壤占比下降15%。

下一步,新邵縣將持續秉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原則,用好綠肥這個“綠動能”,全力推動農業朝著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可持續綠色之路發展。(肖斌輝 鐘鵬 馬建國)

編輯:黃珂嵐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