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距“雙11”還有十幾天的時間,但電商之間的“戰斗”早已打響。記者打開天貓預售頁面,幾乎每個店鋪都表示,預售商品價格低于“雙11”,堪稱全年最便宜。但是,要達到最低成交價,只有提前參加預售,而且要經過一系列的疊加計算。記者體驗后發現,電商的預售規則令人眼花繚亂,各種疊加紅包和優惠券、定金膨脹翻倍、支付尾款時減免、跨店活動等。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北京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胡鋼,做客《天天315》周末會客廳,共同就相關話題做出分析解讀。
經濟之聲:很多網友抱怨今年“雙11”預售規則太復雜,電商本來可以明示商品價格,卻故意在價格問題上玩花樣,二位怎么看?這里面有貓膩嗎?
胡鋼:“我覺得有可能,在樓宇廣告就能看到‘雙11’預售,比如100塊抵150塊,這種類似的宣傳廣告用語,但是會在廣告牌最角落處用比較小、比較淡的字體寫,根據不同商家的情況各有不同等。雖然這種商業的競爭氣息逐漸濃厚,但一定要公平競爭,一定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果搞價格欺詐或者價格誤導,最終使消費者受權益受到損害的,消費者一定會用腳來投票的。”
經濟之聲:消費者有沒有權利抵制和反對,大膽說“不”?監管部門又該如何規范電商的促銷行為?
陳音江:“我覺得消費者當然有這個權利去抵制或者反對這種活動,因為消費者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但現實當中,因為消費者是分散的個體,商家也正是抓住了這些弱點,利用一些所謂的小恩小惠,達到其促銷商品的目的。
至于監管部門對于電商促銷行為的規范,首先要看其有沒有夸大宣傳,他現在所說的實惠能不能做到,是不是真的;其次,銷售的這些產品是不是符合質量標準的合格產品;第三,這些促銷的手段和方式會不會對消費者構成一些誤導,有沒有可能涉嫌不正當競爭。如果有這些行為,則要根據相關規定進行相應的監管和處罰。
經濟之聲:消費者在網購的過程中,如何理性消費,避免糾紛?
胡鋼:“經營者要想形成一種永續的經營,形成自己的美譽度,那么就要給消費者提供實實在在的、物美價廉的、性價比高的產品或者服務。搞各種噱頭,恐怕只能是喧囂一時而已。
對于消費者來說,我們提倡節約資源、環境友好、適度理性這種消費觀。同時,盡可能的多了解一些商業、法律知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