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19日報道 日媒稱,為資本外流而苦惱的中國在不斷加強資本管理。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2月15日報道,2017年起,在中國境內兌換外幣必須提交寫明資金用途和日期的申請書。在銀行窗口,銀行員工經常會刨根問底地詢問換匯客戶,以確認所寫的內容是否屬實。
不過,一度少有動靜的私底下的換匯和地下錢莊再次堂而皇之地現身。
2月8日,上海下著綿綿小雨。一家大型銀行的門前站著一位身穿黑色夾克、背著雙肩包的中年男子。“exchange?換匯嗎?”,很明顯這人是從事非法換匯的“黃牛”。
報道稱,中國的資金也在通過其他途徑外流。在深圳,一名徐姓保險經紀人稱“2016年的咨詢件數達到340件,其中約有40件~50件成交”。他通過社交網站微信與客戶取得聯絡,在香港會面。其推銷的是以外幣計價的保險。
中國境內的換匯申請書上明確要求不得在海外購買不動產和保險。雖然面臨輕微的處罰,但是徐某卻不以為然,他表示“一直以來買保險就是鉆法律空子的行為。不過不會被沒收海外資產”。
大部分客戶會多次購買3000美元~5000美元的小額保險。不過,徐某說“其中也有一次性投入100萬美元的富豪”。據他說,簽約不久后再解約就可以把大量資金一下子帶到海外。
報道稱,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峰值是在2014年6月,而人民幣匯率達到最高點是在同年1月。雖然中國股市泡沫破裂讓人感覺是在2015年夏季,但實際上人民幣升值壓力已經持續了3年之久。
據報道,上海股市從2017年初開始小幅上揚,另一方面創業企業聚集的“創業板”則復蘇緩慢。“PER(股價收益率)高達70倍”、“主力股票樂視網大幅下跌產生了影響”——市場上存在種種解讀,不過個人投資者保持著冷靜觀望的姿態。
報道稱,中國老年人的目光則再次轉向理財商品。背景是金融當局為了抑制房地產泡沫和保護貨幣,提高了短期利率,結果使得理財產品的利率大幅上漲。春節長假之后,在還沒開門營業的銀行門口,老年人排起了長隊。幫助客戶向海外轉移資產的掮客,和購買短期利率商品的老年人似乎正在給中國資本市場投下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