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產品正在掀起一波“限購潮”。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無論是主動權益型基金,還是債基或QDII基金,很多績優產品紛紛在近期發布暫停大額申購的公告,甚至還有基金選擇直接將申購門檻調整為0元,暫停一切申購操作。
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基金公司暫停大額申購另有玄機。隨著年末臨近,行情逐漸進入分化階段,此時限購很可能出自基金經理希望資金端更加穩定的考量。
年末“限購潮”來襲
12月6日,海富通基金發布公告稱,自12月6日起限制海富通悅享一年持有期混合申購(包括日常申購和定期定額申購)及轉換轉入金額,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累計申購(包括日常申購和定期定額申購)及轉換轉入金額不得超過500萬元,對于超過限額的申請,基金管理人有權予以拒絕。
同日,國壽安保基金發布公告稱,自12月6日起暫停國壽安保穩榮混合的大額申購、轉換轉入及定期定額投資業務,即基金單個開放日單個基金賬戶累計申購申請金額不得超過100萬元。
此外,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國富彈性市值混合、國投瑞銀景氣行業混合等多只主動權益型產品也在近期發布了暫停大額申購公告。
除了主動權益型基金以外,多只債基也紛紛發布限制大額申購公告。比如,匯添富基金12月11日公告稱,自12月12日起,匯添富增強收益債券A暫停大額申購、大額轉換轉入、大額定期定額投資業務,單日單個基金賬戶單筆或多筆累計申購、轉換轉入、定期定額投資的金額不應超過1000萬元(含1000萬元)。
此外,隨著近期美股持續走高,不少公募機構暫停旗下QDII產品的大額申購。甚至有QDII產品直接“封盤”,暫停買入操作。比如,12月6日,華寶基金發布公告稱,自12月9日起,華寶海外科技股票(QDII-LOF)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累計申購(含定投)金額上限設置為1萬元(含1萬元)。12月10日,華寶基金再度發布公告稱,將華寶海外科技股票(QDII-LOF)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累計申購(含定投)金額上限由1萬元(含)調整為1000元(含1000元)。
基金經理希望資金端穩定
對于部分主動權益型產品暫停大額申購的原因,有業內人士分析,基金在凈值上升后采取限購措施,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業績的需要。臨近年底,績優產品進行限購,有利于保持基金組合運作和收益的穩定性。“當基金凈值處于相對高位,大量新資金涌入,容易攤薄基金收益。在市場處于相對高位時,對于基金經理而言,大量資金進入后,難以在短時間內尋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該人士說,“11月以來,市場行情逐漸分化,板塊輪動加快,績優基金在此時選擇限購,或許是基金經理希望資金端能夠更加穩定。”
業績方面來看,上述提到的不少產品今年以來均有不錯的回報率。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國壽安保穩榮混合A今年以來的回報率超過14%,國富彈性市值混合的回報率約17%。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出于控制產品規模的需要,避免短時間內過快擴張,不少主動管理型基金往往會選擇限購。該人士表示,限購有利于化解基金“船大難掉頭”問題,也有利于限制部分資金因相關個股停牌借道基金買入的套利行為,避免原基金份額持有人受損。
此外有業內人士分析,債基頻發限購的原因或許與近期債市走強有關,“債市近期走強使得不少債基凈值再創新高,配置價值再度獲得投資者重視,為了負債端的總體穩定,此時限購是有必要的”。
對于近期QDII產品的限購,有業內人士分析,既有基金公司QDII額度有限的原因,也有規避套利交易風險、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的原因。“近期,美股主流指數持續走強,國內QDII基金的投資熱情持續高漲,從二級市場的交易來看,許多對標美股的ETF場內溢價明顯。然而,受限于機構的QDII額度有限,每逢場內產品出現高溢價的時候,往往要同步收緊場外的申購額度。”
跨年行情值得期待
年末將至,“跨年行情”成為投資者熱議的話題之一。易米低碳經濟股票基金經理孫會東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跨年行情往往需要政策、流動性、基本面和市場環節多方面的共振,盡管上半年的權益市場持續震蕩,但9月下旬以來政策方向已經出現明顯調整、流動性和市場情緒已經轉向,基本面預期也持續改善,投資者情緒轉向樂觀,這些都是觸發跨年行情的有利條件。
“我們統計過去5年的跨年行情,上漲次數有3次。歷次跨年行情往往是科技板塊率先啟動,后續消費板塊逐漸跟上。站在2024年底,A股跨年行情值得期待。”孫會東表示。
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對跨年行情的演繹持較為樂觀的態度。“首先,在政策端,我們看到決策層積極呵護市場的決心,包括政策定調提振資本市場,人民銀行新設工具支持資金入市等;其次,資金面邊際改善,寬基ETF帶來大量資金入市,險資穩定流入,大盤高股息品種有望持續支撐市場;第三,預期后續經濟基本面迎來持續改善;第四,市場風險偏好回升,估值錯殺的局面或難再現。”
海富通基金的基金經理朱赟表示,短期而言,市場重點關注相關政策指引。市場短期或呈現緩慢上漲態勢,投資者可積極關注場內新增資金流入的方向。
從行業層面來看,摩根資產管理的基金經理杜猛表示,新質生產力無疑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投資者可持續關注以人工智能為驅動力的科技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制造業、以創新藥為代表的醫療健康產業等。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