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楊

伴隨上市銀行2024年報陸續披露,旗下理財公司的年度業績逐漸浮出水面。

截至4月10日記者發稿時,16家理財公司的2024年“成績單”曝光。在經歷凈值化轉型、“贖回潮”考驗后,銀行理財市場在2024年逐步回暖,大多數理財公司的產品規模和凈利潤呈現同比增長態勢,有公司取得超30%的規模增速或逾158%的凈利潤增速。與此同時,一些理財公司的相關數據出現同比下滑。

2024年,政策持續引導理財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化身“耐心資本”。業內人士表示,在市場利率下行、資產荒持續的環境下,理財公司應調整底層投資邏輯,在產品結構和資產配置方面體現多樣性,重視多元資產、多策略的配置思路。

招銀、興銀規模負增長

在激烈的規模排位戰中,招銀理財和興銀理財是唯二突破2萬億元的理財公司。截至2024年末,招銀理財以2.47萬億元的規模穩居榜首,較上年末減少786.86億元,非現金管理類新產品規模1.43萬億元,占比57.89%。興銀理財以2.18萬億元的規模緊隨其后,亦較上年末有所下滑。其中,固定收益類產品規模21516.07億元,權益類產品規模67.93億元,混合類產品規模177.92億元,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規模13.89億元。此外,結合截至2024年末的規模數據來看,理財公司“萬億俱樂部”成員達到13家。

在規模增速方面,中郵理財、交銀理財均實現逾30%的高增長,分別為31.68%、31.39%。緊隨其后的是浦銀理財,規模(含受托管理規模)實現29.57%的增長。此外,農銀理財、工銀理財、光大理財的規模增速也超20%。平安理財、寧銀理財等五家公司的規模增速為10%至20%。

六家國有大行理財公司方面,截至2024年末,這些公司的規模均超萬億元:農銀理財以1.97萬億元位列第一,同比增長24.08%;工銀理財以1.96萬億元緊隨其后,同比增長22.01%;中銀理財、交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郵理財分別為1.88萬億元、1.62萬億元、1.60萬億元、1.02萬億元,均實現同比正增長。

中銀理財表示,整體規模實現良好增長的原因包括:把握政策變化帶來的大類資產趨勢性機會,把政策紅利轉化為資產收益;推進歸因分析和風險預算體系建設,以投研能力提升帶動產品業績提升。

開源證券分析師劉呈祥表示,2024年理財規模收復失地,主要與協議存款、“手工補息”、同業活期存款等嚴監管政策有關,這為理財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此外還與債市行情向好有關。

從盈利水平看,2024年凈利潤超過20億元的理財公司有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分別為27.39億元、26.94億元、24.92億元。在高基數基礎上,興銀理財和信銀理財凈利潤依然實現了正增長。不過,招銀理財凈利潤同比下滑14.14%。此外,民生理財和青銀理財的凈利潤也出現縮水,分別同比下滑11.46%和0.67%。

2024年凈利潤增幅最大的是浦銀理財,同比增長158.57%,凈利潤增至11.61億元。渝農商理財的凈利潤增長44.12%,凈利潤增至2.45億元。農銀理財、中郵理財、中銀理財凈利潤增幅也超過20%,分別為22.48%、22.47%、20.58%。

多渠道匹配實體融資需求

“理財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銀行在年報中重筆著墨之處。理財資金是典型的中長期資金,近年來銀行理財開始在長期投資領域嶄露頭角,為企業實現長期穩健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2024年,理財公司多途徑嫁接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以光大理財為例,光大銀行2024年報披露,截至2024年末,光大理財累計落地超200筆科技型企業優先認股權業務,同時將科技型企業認股權作為理財產品底層資產之一,發行“陽光紫鑫享”產品。光大理財2023年8月在北京股權交易中心登記掛牌首批認股權項目,其也成為首家開展認股權業務的理財公司。據了解,認股權是指標的企業或其股東等相關方按照協議約定授予投資方在未來某一時期認購一定數量或金額的企業股權(含股權、股份、份額等)的選擇權。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9.95萬億元。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合計32.13萬億元,同比增長10.56%。理財產品資產配置以固收類為主,投向債券類、非標準化債權類、權益類資產余額分別為18.60萬億元、1.74萬億元、0.83萬億元,分別占總投資資產的57.89%、5.42%、2.58%。

記者觀察到,銀行理財加速布局權益市場。指數化產品憑借透明性、分散性及低費率等優勢,正成為理財公司布局權益市場的“新抓手”。

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目前以“指數”為關鍵詞搜索到的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中,處于待售、募集及存續階段的數量有111只,其中約四成處于待售階段,發行機構涉及中銀理財、民生理財、招銀理財等。

中銀理財表示,在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權益市場被動投資是當前的投資趨勢,被動指數跟蹤策略、指數增強策略或成為理財資金參與資本市場投資的重要切入點。截至目前,中銀理財已推出掛鉤股票指數的含權產品20余只,產品規模超百億元。

因指數型權益類理財產品具有投資策略清晰、布局靈活、分散性好、管理費用低等特點,常被視為理財資金入市的較好切入點。今年1月出臺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政策持續引導理財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例如,在綠色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末,交銀理財存量ESG主題產品12只,規模合計99.3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4.59%;招銀理財累計推出8只ESG主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76.91億元;中銀理財綠色金融主題理財產品管理規模765.24億元;建信理財綠色業務余額249.72億元,同比增長40.70%。

積極拓展代銷渠道

目前理財公司主要通過直銷、母行代銷和他行代銷三種方式銷售產品,母行代銷是主要渠道,他行代銷規模持續擴張,直銷渠道仍處于建設初期。

數據顯示,各家理財公司積極拓展他行代銷渠道。截至2024年末,民生理財年新增28家代銷機構,行外代銷規模增長137.02%;青銀理財行外代銷機構達90家,較上年末實現翻倍增長;交銀理財行外代銷產品余額占比57.58%;興銀理財累計開拓中小銀行代銷機構超500家,通過中小銀行代銷渠道銷售的產品余額1901.62億元。

中郵理財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2024年中郵理財在行外零售渠道多點發力,形成國有大行、股份行、互聯網銀行、城農商行全面布局的代銷渠道格局,代銷規模增長98.10%,居行業前列;機構理財大客戶服務模式持續突破,存量規模1380.19億元。

2024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強窗口指導,要求非持牌銀行壓降自營理財規模。自營理財業務的主動關停或被動離場已成為眾多中小銀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受訪人士普遍表示,伴隨自營理財規模壓降提速,一些理財規模小或獲批理財公司牌照可能性不大的銀行將加快理財代銷業務的布局,預計理財代銷市場競爭會變得更加激烈。

權益投資能力有待提升、產品同質化難題待解、中小銀行理財公司牌照難求……當下,理財行業發展仍然面臨不少難題。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看來,未來銀行理財渠道競爭將呈現“渠道為王”與“產品為王”并重的格局。渠道拓展能力決定了市場份額,而產品創新、科技賦能及客戶服務體驗構成了差異化服務的護城河。

“渠道方面,各大理財公司將持續拓寬他行代銷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產品方面,目前發行的理財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未來需要在產品結構和資產配置方面體現多樣性,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客戶服務方面,未來理財公司將利用科技賦能,通過提供優質的數字化服務增強客戶黏性。頭部機構憑借規模優勢將進一步擴大市占率,中小銀行則需通過差異化服務實現突圍。”明明表示。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市場利率不斷走低、資產荒局面持續,導致理財公司難覓優質資產。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馬鯤鵬表示,未來理財公司的配置重點需要從“固收類資產”逐步轉向“多元化資產”來穩定收益率。預計理財公司與保險資管機構在多元資產管理方面的合作會加強,相關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將增加。

編輯:馮方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