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 1月11日下午,由方正手跡發起的“字體手護計劃”首屆年度分享交流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田立新、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秘書長葉培貴,央廣網副總編輯伍剛,方正集團副總裁、方正信產集團CEO劉建應邀出席,與現場大學生代表一起分享了有關漢字文化傳承的新形勢、新方法,在總結與回顧的同時,正式發起了新一年的“字體手護計劃”。
提筆忘字,字與心的距離遠了
在啟動儀式上,現代科技沖擊漢字文化傳承成為大家的共識。特別是手機、電腦開始取代紙筆,成為越來越多人常用的書寫工具時,提筆忘字的現象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甚至本應是文化傳承生力軍的大學生由于整日與手機為伴,而變成了“鍵盤俠”“失寫族”。
為了讓公眾重拾手寫習慣,2016年10月,方正手跡發起“字體手護計劃”:通過在全國各地高校內的“字”助商店,用以字換物的形式打動大學生寫下有故事的漢字,再借由拍照分享到“字”在時光平臺,帶動更多人重新關注手寫——這一延續數千年的漢字傳統“輸入法”。
以情動人,故事讓漢字走得更遠
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字體手護計劃”的熱潮席卷了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大部分地區的高校,超過50萬大學生在“字”助商店的推動下回歸手寫習慣。這些充滿個性與回憶的一筆一劃在上傳到“字”在時光平臺后,曝光量高達上百萬頻次,隨著網絡傳播的深入擴散,最終影響覆蓋數千萬人次。
他們當中的6位大學生代表也來到交流會現場,各自分享了與手寫漢字結緣的故事。有的人甚至還通過創制電子字體展示出有別于千篇一律電腦字體的個性魅力。這群應邀成為“字體手護大使”的年輕人也將和千千萬萬的大學生一起,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幫助漢字文化早日突破困境與瓶頸走得更遠。
在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如何與手機、電腦結合讓漢字文化更好地傳承,是這個時代的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交流會上,田立新司長指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早就習慣了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進行閱讀的生活方式,在對文字予取予求的同時也漸漸忽略了它的存在。”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方正發起了“字體手護計劃”,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漢字本身,讓更多的人能夠提筆寫字、提筆練字,使漢字文化在一筆一劃中得到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