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圓桌微信公眾號提問:我有一個上小學的女兒,雖然不到10歲但是負面情緒很多,經常講社會對自己不公平、對很多事情滿不在乎,對生活中很多事情沒有認真負責的態度,包括自己的作業。和同學相處也不太愉快,她總喜歡蹺著二郎腿。我跟她爸爸確實平時對她教育的少,但是這么小的孩子就這么悲觀,難免讓我擔心。請問應該怎么辦呢?
專家觀點
西城區康樂里小學教師程巧麗: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因此,如果教師要參與孩子的性格改變和塑造,就必須要和家長做到相互了解,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鏡,孩子出現異常的表現一定是因為家庭生活或者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所影響,所以我也建議家訪制度進一步完善,家長和教師要做到頻繁交流和相互了解。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對于小孩子,尤其是女孩來講,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是首當其沖的問題。有人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總之,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班里就有個表現類似的孩子,在家訪的時候,我跟她的家長講了孩子在校的表現,并告訴他們,必須從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父母的愛好,孩子身上有;父母的惡習,孩子身上也有。基于此,家長要想辦法把“惡習”除掉,利用機會讓自己的優點發揚,育人先育己,這對完善孩子的人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長在家應“少發牢騷、放下手機”
教育應當從改造父母開始。我給班里孩子的家長們提了一些建議,例如不要當著孩子面說一些發泄的牢騷話,孩子回家了,麻將、手機能放一下就放一下,讓孩子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相互溝通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促進孩子們良好性格形成和生活習慣形成的細節,細節做不好就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
當然,許多家長自己意識不到自己自身存在的問題,而一味認為是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想到及時與教師溝通、與教師建立一種交流機制,相互走進內心。我們做教師的,都會定期家訪。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會觀察父母行為和說話處事方式,其實經常會發現父母的許多問題,包括在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等等方面的細節因素,觀察完之后的結果我們也會如實告知家長。其實大部分教師都是一切為孩子著想,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完全信任教師,所以我認為應該重建家訪制度,善于利用家訪與家長齊心協力解決孩子教育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文/記者 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