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半年,美國國土安全部的“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都會發布有關研究報告,對持有F1學生簽證、J1訪問學者簽證以及M1短期學生簽證進入美國者進行統計分析。根據SEVP今年6月23日公布的最新美國境內就讀國際學生數據顯示,目前在美的338萬國際學生中,76%就讀高等教育課程,其中77%來自亞洲,而中國學生人數最多。另有統計表明,截至5月共有超過36萬多中國學生在美求學。9月,美國大學又迎來了新生入學季。一群青春年少的莘莘學子,在遠離家鄉的校園里,學習、生活究竟會是什么樣呢?在“留美生”的亮麗光環下他們將面臨怎樣的難題?什么又是他們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呢?
順利過好學業“三關”
通常,美國高中12年級學生會得到老師的一句忠告:“享受”你的12年級。這是因為,對于那些即將考大學的高中生而言,等待他們的將是寫不完的論文、無窮無盡的考試和作業。這種狀態并不會因為進入大學而結束,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拼命讀書、拼命玩”依然是許多美國大學生的座右銘。其實,這同樣適用于在美中國留學生。很多留學生在描述自己的學習狀態時表示,“用拼命來形容,不為過”。不過,如果能把握好關鍵環節,留學生應該可以更自如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一是突破英語“聽說關”。即使英語水平很好,托福(TOEFL)、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成績也不錯,但語言仍是中國留學生進入大學后的一大障礙。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雖然都在說英語,但口音各異,課堂往往更是“重災區”,并非每位學術水平高的教授都能講一口“字正腔圓”的標準英語。一位在美國高中就讀4年、后來考入杜蘭大學的中國學生笑稱,自己開始時最不適應的居然是無法聽懂老師們的“花式英語”。他曾選過一門統計課,一個學期下來,還是沒有適應俄羅斯裔女教師的英語,基本依靠PPT、閱讀材料學習。除了“聽”,課堂上的“說”更難。很多初來乍到的留學生面對課堂討論無所適從。事實上,要想更好地融入、參與教學活動,必須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并大膽發言,不要害怕當眾用英語發表意見。摒棄死讀書,大膽表達想法,是在長期非母語環境下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關鍵。
二是跨越課程“選擇關”。有經驗的留學生都知道,“課程選不對,后果很嚴重”。例如,一門難度較高的課程可能要占用過多時間,“讀得要死要活,結果還只能拿C,嚴重影響學業成績(GPA)”;因為貪圖高GPA,而在一二年級選過多“水課”,導致后兩年無法修完專業課程而被迫延遲畢業等等。其實,選課是有技巧的。首先,對于以“不定專業”方式開啟大學學習的,可能會比一開始就有明確專業的學生要花更多時間、金錢,選擇更多課程。對于這類學生而言,最好能在第二學期或第二學年摸清學術方向。其次,對于已確定專業的學生,要清楚課程安排,合理布局。第三,想跨專業申請研究生的學生,在滿足專業畢業要求的同時,需要關注目標專業的要求。最后,對于希望獲得“雙主修”或“主輔修”專業的學生,要關注所選擇的專業在學位要求上有多大“重合度”。例如,同時主修數學和經濟學、數學和物理會比較合適,因為兩個專業有很多相同的基礎課程。
三是通過學習“規劃關”。統計數據表明,美國四年制大學的畢業率為57.3%。而根據2013年的一份調查,常春藤名校中25%的中國留學生最終沒能順利畢業。在美國讀書,能否取得較好的學業成績,能否按時、順利畢業,都與合理的學習規劃密切相關。由于缺乏合理規劃,一些人通常需要付出比別人多的時間和金錢才能走出校園。所以,從入學開始,留學生就應該多花時間和精力,多方咨詢,從個人興趣、專業方向、課程選擇、畢業要求、就業傾向等方面入手,仔細規劃、及時調整未來幾年的學習方案,合理地安排選課、實習、考研等。客觀地說,進行學習規劃是不少中國留學生的一大短板。由于從小習慣被家長、學校安排,有的學生面對美國大學五花八門的課程設置一頭霧水、不知所措,獨立做決定的能力和魄力都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