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tkqou"></i>
  • <i id="tkqou"></i>
  • <i id="tkqou"></i>

          央廣網

          教育改革發展紀實:為人民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2017-10-18 11:11:00來源:中國教育報

            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實驗小學的少先隊員在少先隊主題隊會上揮舞國旗。

            (資料圖片)

            時光倒回5年前。在第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很多中國人通過廣播電視,記住了一個厚重的聲音、一聲樸素直白的承諾——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國以人立,業以人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承載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擔當,肩負起億萬人民的重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13億多人民萬眾一心、砥礪前行,中國教育也隨之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更好的教育,源于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見字如面,尺素傳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以回信的方式與群眾交流,其中既有教育工作者,也有青少年學生;既有基層黨員,還有邊防戰士。而回信最集中的還是教育系統廣大師生。

            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書信,折射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一個民族最根本事業的牽掛。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這既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設定的改革路線圖,也是中國政府對人民熱切期盼的積極回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機會,始終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目標;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始終是中國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重要維度。

            中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截至2016年底,有51.2萬所學校,2.65億名在校學生;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77.4%,取得跨越式發展;

            小學凈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4%,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高中毛入學率達到87.5%,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至此,中國各學段入學率均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發展總體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中國有更多孩子特別是農村孩子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一些西方國家和國際機構對近年來中國教育跨越發展的速度感到驚訝和疑惑: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面對數以億計的教育規模,中國教育怎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其實,這一切源自中國始終秉持的重大戰略——教育優先發展。

            2016年教師節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強化責任意識,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要深化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經費投入體制、考試招生及就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

            這是中國共產黨為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的中國教育改革畫出的“新跑道”!

            教育優先發展,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共和國決策者們心中始終的牽掛。

            黨的十八大強調,“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至2017年8月底,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38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了十幾個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視。

            教育優先,投入先行。對教育的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并日益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教育事業是否優先發展的重要標尺之一。

            2016年11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六次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上指出:“投資孩子就是投資未來。日子再緊也不能緊孩子、苦孩子。近幾年,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增收困難,但我們穩定增加教育投入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

            在教育部北辦公樓5層,有一間“4%辦公室”。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以數字命名的政府機構。這個2012年由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成立的機構被賦予了一個特殊使命——保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實現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4%占比的國家目標。

            201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江蘇調研時明確指出,教育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根據初步統計,2016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超過3萬億元,占GDP比例連續5年超過4%。

            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又進一步明確了“一個不低于、兩個只增不減”要求: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堅定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決心。

            “海拔兩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上矮矬矬。”地處烏蒙山深處的海雀村,曾經是聞名全國的貧困村。

            海雀村教育底子薄,對口幫扶的臺盟中央對海雀小學進行改造,新建教學樓,建設教學配套設施,辦學規模也由原來僅有一到三年級擴大為完全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們再也不用每天步行10公里的山路去讀書了。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各級政府紛紛跟進:貴州省2016年教育經費總投入1035.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45%。江西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大幅度增加教育經費投入……

            隨著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2015年12月,教育部舉行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新聞發布會正式向外宣布:通過獨立第三方對中國教育進行評估顯示,中國總數為1.5億的九年義務教育學生普及率超過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兩項指標均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這意味著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中國的教育已經站在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質,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2017年9月28日,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向外宣布,2016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5年提高12.9個百分點,提前完成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70%基本普及目標,也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73.7%的平均水平;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小學凈入學率達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為104%,超過或相當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6年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7.5%,比2012年提高2.5個百分點,高于中高收入國家83.8%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373.8萬人,增長11.2%,我國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比例達到20%,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

            更好的教育,源于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不動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在黨的十七大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黨中央對于教育根本任務的新概括,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而且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它系統回答了學校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牽掛著青少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2014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他將青年時期的價值觀養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習近平總書記的“扣子論”,深刻回答了在當代中國我們應該堅守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什么要自覺踐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命題,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立德樹人”的科學行動指南。

            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2014年5月30日,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學生入隊儀式、參觀學生寫書法及誦讀經典,鼓勵學生們從小精神起來、抖擻起來,要“時刻準備著,將來要接班”,并勉勵師生們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教師作為“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難以忘懷的牽掛。

            縱然日理萬機,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在每一個教師節、青年節到來之際都會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而且還分別走進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北京市八一學校等學校與師生座談。

            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同時,他還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涌現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并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部建立健全了覆蓋大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制度體系,構建了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使師德建設全面邁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軌道。與此同時,教師隊伍師德素質和水平顯著提高,涌現出了黃大年、李保國等一大批優秀教師先進典型。2012—2016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經費95億元,支持實施“國培計劃”——師范生項目、中西部項目和幼師國培項目等,共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校長、職業院校教師、高校青年教師等1008萬人次,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內涵式發展。

            2015年6月,先后經國家教改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討論、中央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力爭通過全面提高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等八方面政策舉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第一部專門指向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標志著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到全面推進的新時期。

            2015年8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原本分設的中學、小學教師職稱(職務)系列統一了職稱等級和名稱,并設置正高級職稱,打破了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天花板”。

            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學校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我國正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但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更加重視教育,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能夠滿足黨、國家、人民、時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習近平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長特點和規律,扎實做好基礎教育的文章。基礎教育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鼓勵學校辦出特色,鼓勵教師教出風格。他還說,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教育系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教、依規治校的實踐中,修訂《中小學生守則》,出臺《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制定《幼兒園辦園行為督導評估辦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中專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暫行辦法》《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暫行辦法》,深入實施《教育部黨組 共青團中央關于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推進大學章程建設,強化規章制度實施力度,在學校日常管理中彰顯出了社會主流價值。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意識”,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效:

            ——各地各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著力強化政治引領,師生思想基礎更加鞏固。吉林組織全省高校部門和院系負責人、思想政治理論骨干教師,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核心內容,舉辦系列研修班。西安交通大學將“習近平治國理政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列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重點支持的研究方向。

            ——各地各高校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高校的領導,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各地各高校把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明確黨委書記是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責任人。高校黨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進一步明確,基層黨組織活力進一步顯現。

            ——教育部黨組將2017年定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決定打一場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各地積極行動,結合實際加強思政課建設,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北京將高校思政課的機構、設施、隊伍等指標納入《北京高校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評估標準》,強化高校黨委辦好思政課的主體責任;上海在全市高校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以思政課為引領,形成課堂育人“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天津增加了近800個思政課專職教師編制,為思政課專職教師每月發放2000元津貼。

            ——越來越多的地方和高校將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大學章程和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之中,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持續向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礎越來越牢固。截至2016年底,高校共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3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6個。

            ——網絡陣地建設正在快速推進。目前,“易班推廣行動計劃”已覆蓋全國570多萬名高校學生;“大學生在線引領工程”注冊師生用戶達487萬。

            ——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標準,各地加快了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在全國現有的近7萬名思政課教師和13萬名輔導員中,中青年教師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主要力量……

            更好的教育,源于永葆改革創新的膽識和勇氣

            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就是人人享有、人人出彩、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老百姓期望值不斷提高的背后,既是教育發展重心的階段性轉移,也是中國教育砥礪前行的新起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創新驅動,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將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不斷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

            4%目標實現后,教育投入增加了,如何兼顧公平與效率,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智慧;接受高等教育人數不斷增長,教育結構調整已刻不容緩;城鎮化加速推進,教育人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不規則流動;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化,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日益緊迫;信息化飛速發展,對教育理念和方式帶來了全方位的沖擊……教育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清單”正在越拉越長。

            行穩致遠,一系列改革持續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到“雙一流”建設,再到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一連三個上下貫通、關涉全局的頂層設計方案,陸續由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由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具體實施。改革力度之大,為歷來教育改革所未有。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的統一部署下,國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的意見》,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政府為主導,發揮省級政府的獨特優勢,切實做好教育“綜合”改革這篇“大文章”,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強化統籌功能,整合各方力量,用好教育統籌權,使各項改革形成有機整體,使原本就有的省級教育管理權限得到統籌使用,著力于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重點突破、縱深拓展,使改革成效“看得見、可量化”。

            在此基礎上,國家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意見》《關于深化高校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若干意見》,擴大高校在學科專業、編制、崗位、進人用人、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經費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受到了高校師生的關注和好評。

            本屆政府以來,教育部本級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5項,取消11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教育行政許可事項,精簡整合了一批評審項目。《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5年實施情況總體評估報告顯示,教育管辦評分離深入推進,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正在加快形成。加強教育督導、評估監測、實施國家義務教育監測,開展本科教學評估,完善博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制度,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學前教育規模迅速增加,普及程度快速提高。而辦園條件差,教師隊伍不穩定,辦園行為不規范等問題日益凸顯。為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及時研究制定科學的督導評估標準和辦法,全面開展幼兒園督導評估,督促和引導幼兒園規范辦園,提高保育和教育質量,保障幼兒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義務教育擇校熱,既是我國近年來教育改革中面臨的一塊“硬骨頭”,也是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2014年,一場規范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大會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9個大城市全面“打響”。預計到2017年末,全國19個副省級以上重點大城市各區(縣)將實現100%的小學、95%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社會普遍關注的義務教育擇校熱問題,有望初步得到緩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考改革這項牽動千百萬人命運的制度變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高考綜合改革開始“破冰”。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的考試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以公平為基本導向的多元錄取考試招生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全國性鼓勵類加分項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減少63%。

            ——31個省份全面實行平行志愿投檔錄取。自主招生調整為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重點考查學生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

            ——上海、浙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成功落地,其余省份也陸續制定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忘不了弱勢群體。《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編制出臺、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墊高了貧困地區學生和困難群體公平發展的起點。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60%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評估認定;2016年底,全國有62.4%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已覆蓋超過90%的學生,助學金覆蓋超過40%;高職教育獎學金覆蓋25%以上的學生;2016年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9.1萬名,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機會明顯增多;30個省份實施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15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兩為主兩納入”和居住證政策有效落實,八成以上在公辦學校就讀,100%納入了“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補助范圍。同時,通過系統謀劃和推進管辦評分離,我國初步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評價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已經覆蓋全國近30萬所中小學。13.8萬名國家、省、市、縣四級專兼職督學保障學校規范辦學。

            積極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和全國高等職業院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進一步保證評估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為了這個5年之約,教育改革的一張張藍圖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如今,中國教育已經進入改革的“下半場”,一組組數字,記錄下一個個催人奮進的歷史時刻:

            從2010年起,中國進入“人口紅利”下降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從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與此同時,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3.72%提高至16.35%;職業教育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為各行各業輸送近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各類培訓達到上億人次,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計輸送近2000萬名專業人才,為我國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

            這意味著隨著中國教育紅利的持續上升,將抵消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下降帶來的影響。教育,將為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更好的教育,就是堅守公平底線的優質教育

            “我在貴州一個村寨看到,雖然破舊貧窮,但老百姓都覺得日子有希望。因為最近兩三年,村里出了20多個大學生。整個村子的年輕人、孩子們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氣兒’都不一樣了。”在2015年12月3日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舉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談到自己當年春節前夕在貴州黎平蒲洞村考察感受時說。

            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激勵著無數貧寒子弟發奮苦讀。

            為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縱向流動渠道,從2012年起,我國啟動實施了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增加了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進入重點高校機會。自該計劃實施以來,每年的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受惠學生由2012年的1萬人擴大到2016年的9.1萬人,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國建成了從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階段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央、省、市、縣和校五級學生“資助管理體系”,形成了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級學校的縱向管理機構,為順利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奠定了組織機構體系的有力保障。

            如今,這一學生資助體系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發布的《2016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幼兒)、義務教育、中職學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學生9126.14萬人次(不包括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營養膳食補助),比上年增加692.83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1688.76億元,比上年增長8.24%。

            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讓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要以改善農村教育為重點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中西部地區傾斜,向薄弱學校傾斜。要以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為底線促進教育公平,積極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狀況,辦好農村必要的教學點,統籌解決好一些地方農村學校“空心化”、縣鎮學校大班額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前教育,把發展學前教育作為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緊迫任務和改善保障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以縣為單位連續啟動實施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構建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過去幾年,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工具調動各方面學前教育資源,推動學前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幼兒園24萬所,在園幼兒達4414萬人,分別比2013年增長了20.6%和13.3%,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4%,比2013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比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前提高了27個百分點。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第二十四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了《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義務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的又一次重大部署。

            會議指出,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對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義。要針對突出問題,在合理規劃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建設、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籌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鄉村教育質量、穩定鄉村生源、保障隨遷子女就學、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方面推出務實管用辦法。要加大對鄉村特別是老少邊窮等地區義務教育扶持力度,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都有機會接受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要注意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路徑。

            為此,國家連續組織實施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全面提高殘疾人群體特殊教育水平、條件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

            這既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推進教育公平、堅守民生底線而畫出的一張清晰的“路線圖”,也是本屆政府對于“更好的教育”實踐的系統詮釋!

            近年來,關涉戶籍制度改革和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等難題的異地高考,成為千百萬隨遷子女家庭的頭等民生大事。為了回應老百姓的迫切需求,2012年歲末,各省份陸續出臺了異地高考方案,這標志著我國的教育公平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長期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落后于東部地區,教育質量、師資水平、學校規模及軟硬件等各個方面,都和東部沿海地區普遍存在較大差距。這不僅長期制約了中西部地區人才隊伍的發展,還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與改革事業。2016年4月2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印發《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補“短板”,夯實發展基礎、促進社會公平。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多年來,這9個字成了社會對廣大鄉村教師的印象。然而,要真正實現教育公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離不開一支素質過硬、穩定性高的鄉村教師隊伍。

            為了補齊“短板”,2013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通知,對在連片特困地區工作的鄉村教師給予生活補助。截至目前,22個連片特困地區省份正全部實施,覆蓋率達100%,130多萬名鄉村教師受益。平均補助標準近300元,有的地區補助標準甚至高達2000元。

            截至2015年,604個縣的94.9萬名鄉村教師享受改革政策。截至2017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綜合獎補資金112億元。在補助標準較高的地區,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5年,共和國的歷史銘記著義務教育邁向公平的每一個腳印,而邁出的每一步,都是黨中央、國務院向歷史交出的一份時代答卷:

            從2017年春季學期起,不論是城市學生,還是農村學生,不論是公辦學校學生,還是民辦學校學生,只要是義務教育學生,再也不用繳納學雜費、教科書費了!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還補助生活費。

            曾經破屋敗瓦的校舍,曾經鄉村教師工資卡里微薄的工資,曾經吃了上頓愁下頓的學生餐,隨著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政策、措施的穩步推進,如今都正在成為歷史:

            ——2013—2017年,中央財政投入資金1300多億元,帶動地方投入2500多億元,全面改善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中小學校舍安全狀況。至此,“全面改薄”成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財政投入最大的單項工程。

            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新建擴建校舍1.65億平方米,購置價值80多億元的設備。各項工作進展順利,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獎補資金112億元,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

            ——累計資助各教育階段學生4.25億人次,累計資助金額6982億元(不含免費教科書和營養膳食補助),為3600多萬名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改善營養膳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農村學校上學餓肚子、吃涼飯現象基本消除,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連續4年的跟蹤監測,通過實施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學生平均身高和體重增長明顯,營養不良問題得到緩解。2016年,男、女生各年齡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2厘米—1.4厘米,平均體重增加0.7公斤和0.8公斤,貧血率從2012年的17%降低到2015年的7.8%。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給予高度評價。

            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經過實地考察后,也給予高度贊揚,認為“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了不起的計劃”,“該計劃使3600萬人受益,這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財務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高質量更值得稱贊”。

            ——實施城鄉統一的“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錢隨人走”惠及近1400萬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廣大貧困、邊遠、落后的農村學校學科專任教師不足、優質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一直是我國教育的“短板”,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塊“硬骨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從高山之巔到海島邊陲,全國6萬多個教學點加速配置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這些教學點告別了長期因缺師少教無法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的歷史。

            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倍增器,從2013年起,國家加快推進以“三通兩平臺”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順利完成“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寬帶網絡校校通”比例不斷提高,全國中小學實現網絡接入的比例達88%,“優質資源班班通”有效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逐步擴大,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共培訓教師940余萬人,師生實名網絡學習空間已超過6300萬個。定期組織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檢查,督促各地扎實推進教育信息化體制機制建立,政策措施出臺、重點任務落實、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和信息技術安全,向社會公布專項督導報告,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一場檢閱教育公平的“大考”已經鳴鑼,一場兜底的改革攻堅戰已經擂鼓開戰。

            ——2017年,19個副省級以上重點大城市各區(縣)將實現100%的小學、95%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

            ——落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并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傾斜……

            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超過60%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評估認定,今年預計還將有500個左右的縣(市、區)接受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屆時總數合計將達到2300個左右,占全國總數近80%。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教育公平的表述,從2014年的“優先發展,公平發展”,到2015年的“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再到2016年的“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措辭細微變化的背后,正是中國教育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下朝向公平與效率協調發展、堅定邁進的足印!

            “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期待,也是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教育改革無法置身事外的歷史使命!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站在歷史的肩頭凝眸遠望,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人民期待享有更好、更公平、更優質教育的愿望必有應答!中國呈現給世界的教育改革故事必將大放異彩!(柯進 劉博智)

          編輯: 安紅麗
          關鍵詞: 考試招生;教育公平;留守兒童;本科教學評估;教學質量年;中職教育;優質教學;擇校熱;平行志愿;子女平等

          教育改革發展紀實:為人民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牽掛著青少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創新驅動,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著力點。

          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v_午夜福利精品无码无删_91大神大战丝袜美女在线观看_亚洲第一国产视频大全
          <i id="tkqou"></i>
        1. <i id="tkqou"></i>
        2. <i id="tkqou"></i>

                婷婷在线分类视频 | 日本人韩国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大道香蕉动漫五月精品 | 亚洲欧美步兵在线观看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制服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