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遼寧省統計局正式發布《遼寧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這標志著歷時兩年多的遼寧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省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首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本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省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構建起遼寧經濟發展的“數字基因庫”。

據了解,本次普查聚焦遼寧省“十四五”規劃實施關鍵期,實現“三個全覆蓋”——覆蓋全省14個地級市及沈撫示范區、100個縣(市、區)。涵蓋我省行政區域內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涵蓋生產經營、人員工資、資產負債、數字經濟發展等上百個核心指標。

《公報》顯示,2023年末,遼寧省第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總數達90.8萬個,較2018年末(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增長51.2%。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產業結構正在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及營業收入均實現快速增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快速發展,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消費經濟的核心引擎愈發凸顯,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批發和零售業占30%;在個體經營戶中,批發和零售業數量占43.3%,從業人員占38.6%。“一圈一帶兩區”高質量發展,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占46.5%,遼寧沿海經濟帶占49.2%,遼西先導區占10%,遼東綠色經濟區占3.1%。

全面振興“數字畫像”的繪就,源于科學的實踐。據介紹,本次普查全省共動員4萬多名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深入一線,對法人單位和產業活動單位全面調查,對個體經營戶抽樣調查,采用“地毯式”清查與分層抽樣結合的方式,全面精準采集各類普查對象數據。

在科技賦能與周密組織的基礎上,本次普查創新成果頻出。其中包括三個創新點,即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新增數字經濟調查內容,首次開發移動端小程序采集數據。同時,本次普查還全面應用全國統一、集成高效、安全可靠的普查數據采集處理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數據采集全程無紙化、審核智能化,顯著提高普查數據采集處理效率和安全保障。

普查數據將為科學評估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科學編制“十五五”規劃提供決策依據,還能為企業提供行業發展信息,為社會公眾了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積極參與國家事務提供信息服務。目前,遼寧省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開發課題招標工作已完成,東北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大學、省社科院等多個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將借助普查數據深入分析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提出進一步加快我省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編輯:李子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