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文交會上,臺州博物館展區展示的文創產品
呂 斌攝
義烏文交會上,浙江省博物館的文創產品
陶玉其攝
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推薦的“ECHO回聲”茶具,首發的琉璃彩絲巾、“俑仕相伴”彩繪陶人俑晴雨傘,各種造型可愛的擺件、書簽、手機殼……
漫步在第13屆義烏文交會“傳承與文化——博物館文創精品展”,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引人入勝。這個匯聚了故宮博物院、恭王府、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30家國內知名博物館及相關機構參加的精品展,帶來了2000余件博物館文創產品,充分顯露出當下中國“小文創”帶動大文化的新氣象。
博物館文創悄然發展
近幾年,隨著博物館熱的升溫,由博物館帶來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悄然發展起來。2015年,由國務院新頒布的《博物館條例》中提出,鼓勵博物館開發衍生產品。博物館文創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
以故宮博物院為例,通過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融合,故宮博物院推出一系列文創產品,每年銷售額已超過10億元。而在上海博物館文創團隊,去年圍繞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研發了180余種系列化文創產品,在為期102天的展期內,累計銷售額達1700萬元。
有專家提出,文創產業在政策和實踐層面正式成為博物館的“標配”,博物館運營進入文創時代。
文創產品的熱銷,讓展覽與觀眾建立了一種新型關系。上海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特展文創很好抓住青少年,將審美立體、將展覽立體。但就發展現狀而言,文創還存在創新能力不強、設計和制作水平較低、產品形式單一、經營意識和能力不強等問題。
據陜西歷史博物館文化產業部主任趙慧介紹,《國家寶藏》播出后,陜西歷史博物館吸引到了更多觀眾,但最大的問題是,游客量無法很好地向文創收入轉化。“如何做到讓觀眾二次消費,還需要探索。”
文創人才、文創渠道擴展、營銷宣傳上也存在不少短板。湖南省博物館文創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沙說,很多博物館設計了文創,但大量存貨,賣的不好。博物館的合作渠道還比較缺乏,營銷意識存在不足。“文創離真正產業化,還很遠。”
多方探索聯合推動
如何將博物館文創這條路走得更遠更好?各方都在努力探索。
作為國內老牌的文交會之一,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向來因小文創而引人矚目。在對博物館文創的研發、推廣上,一直亮點不斷。
今年,本屆文交會的唯一合作機構保利文化,就在展會上推出了博物館文創精品展、當代藝術展、八大美術學院研究生優秀作品展,還聯合臺灣地區及日本、歐洲等地海外博物館、藝術機構,呈現100余件文創設計精品。此外,文交會還舉辦了“傳承與創新——中國博物館文創的發展方向”“合作對話——兩岸文創產業交流”“設計走入生活”等論壇,希望更深入地探討如何讓傳統文化上融入現代時尚創意設計,讓搭載中國文化的商品走入百姓生活、飄向海外,真正使中國傳統文化“活”起來,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以本屆義烏文交會為契機,保利文創產業協作中心也正式落戶義烏,并將保利國家藝術品版權貿易基地、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帶來義烏。“我們將以藝術品及藝術設計版權注冊與保護為基礎,以線上、線下文創產品營銷平臺為出發點,構建面向全國的文博系統、藝術院校、設計機構及相關廠商的文創產品全產業鏈,再延伸至文化旅游、文化演出、文化娛樂等領域,形成集群化、規模化的產業效應。”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蔣迎春介紹。
在相關體制機制上,各地也在持續摸索。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文創中國”線下運營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雙方進行線下文物文化衍生品的設計、生產、推廣合作。
以京津冀三地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為原型,結合燕趙大地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以講述文物故事的方式,將博物館的歷史文物創造性地轉化為卡通形象、微信表情,再通過清新、可愛的文創產品與互聯網平臺,讓文物活起來。北京市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依托伯矩鬲創立的“燕國達人”文化品牌,如今成為京津冀三地多家博物館共享的品牌資源。天津博物館設計了太保鼎形象,并賦予端正儒雅的角色特點。天津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魏鶴說,天津博物館將文創商店打造成最后一個展廳。與動漫聯合,聯通品牌資源,開展社會教育。
從館藏文物“秘色瓷蓮花碗”為原型的創意曲奇餅干,到圍繞展覽開發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種子”,蘇州博物館推出的一系列文創產品,頗受人們的喜愛。該館文創部主任蔣菡說,博物館文創要凸顯氣質,和所在城市、地域文化和博物館本身相融。“好的文創要引領市場,讓市場說話、讓設計說話,在博物館販賣美和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