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15日消息(記者劉一荻)今天上午,《科普藍皮書: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06~2016)》(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京發布。記者從《藍皮書》中了解到,2006~2015年,我國科普能力逐年遞增,年平均增速達8.3%,國家科普能力發展指數增加1.05倍,總體科普能力建設效果顯著,綜合科普能力提升較快。
據悉,《藍皮書》對我國國家科普能力的現狀、發展趨勢和特點展開分析研究,發現長處和優勢,揭示短板與不足,并對未來發展狀況進行預測。
《科普藍皮書:國家科普能力發展報告(2006~2016)》
北京科普能力遠超過全國水平 青海提升最快
據藍皮書分析指出,2015年科普能力發展指數排名的前10名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遼寧、浙江、湖北、云南、廣東、重慶和福建。這10個省份以及排在第11位山東的科普能力發展指數均超過全國2.05的水平,尤其是北京的科普能力發展指數遠遠超過全國水平。
據統計,近年來,北京、上海和江蘇基本都排在全國前3位,發展相對穩定;廣東省在2006年位列第2,此后一直在第4至第10位,而且近三年來沒有挺進全國前五位,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其科普能力發展水平與之不相匹配。《藍皮書》分析稱,廣東省可能更多地注重當地經濟或金融或加工業的發展,而科普工作并沒有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的科普能力發展指數近年來提升較快,從2006年的0.46(排名第29位)上升到2015年的1.83(排名第15位)。其發展指數在2010年和2012年均超過全國水平,位次最高上升到全國第9位。
我國國家科普能力發展指數十年翻倍 年均增速為8.3%
藍皮書分析指出,2006~2015年,我國科普能力逐年遞增,效果明顯,年均增速為8.3%;2015年國家科普能力發展指數為2006年的2.05倍,我國總體科普能力建設效果顯著,綜合科普能力提升較快。
具體來看,東部地區科普能力發展指數近年來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最大增速為26.3%,年均增速為8.5%,高于全國0.2個百分點;2015年東部地區科普能力發展指數是2006年的2.09倍。中部地區科普能力發展指數在2006~2012年一直呈現增長趨勢,最大增速29.9%,而在2013~2015年均出現不同程度小幅下降,降幅分別為3.7%、1.9%和2.0%,年均增速6.2%,低于全國2.1個百分點。
其中,西部地區科普能力發展指數近年來(除2014年外)呈現基本穩定的增長趨勢,最大增速46.2%,只在2014年出現下降,同比下降3.1%;2015年西部地區科普能力發展指數是2006年的2.52倍,年均增速10.8%,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
據《藍皮書》稱,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完善和有效傾斜,我國西部地區越來越注重提升區域科普能力,為大幅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和區域“平衡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國科普專職人員達22.2萬人 較2006年增長10.8%
據《中國科協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科普人員是“具備一定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從事科普時間并進行創造性勞動、做出積極貢獻的勞動者”。從《藍皮書》中的數據可以看出,2006~2015年,我國科普人員發展指數總體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2013年指數達到2.27,為近年來最高值,年均增速9.81%。2015年我國科普人員發展指數是2006年的2.02倍,2014年和2015年較2013年均有所下降,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從相對指標每萬人擁有各類科普人員的數量看,2015年全國每萬人擁有科普專職人員1.6人、每萬人擁有科普兼職人員13.3人、每萬人注冊科普志愿者20.1人。2014年底,全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8114萬人,比2006年增長87.4%;而科普人員為201.23萬人,比2006年增長23.9%。
中科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研究支撐中心研究員周建中在《藍皮書》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整體創新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相應的公眾科學素養提升還是滯后,“我們國家仍需提高對科普工作的認識。”如何動員、激勵更多的科技人員從事科普工作,是今后科普能力提升的一個方向,也是需要從政策上加以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