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9月7日消息(記者王晶)又是一年大學新生入學季。
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科實驗班的19歲宋慕晗來說,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活將會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他從小因故導致肢體殘疾,卻憑借頑強的毅力敲開了理想學府的大門。
如今,越來越多像宋慕晗一樣的殘疾青年有機會進入高等院校深造。“過去兩年,我國共有2.89萬名殘疾學生通過普通高考被普通高校錄取。”中國殘聯(lián)教就部副主任李東梅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目前,殘疾學生高等融合教育試點也已在我國六所高校中開展,將為未來國家制定相關(guān)政策提供依據(jù)。
半歲雙耳失聰 最終成為清華碩士生
“我想更多地參與到項目和社交中去,更多地與同學們交流學習......”今天上午,在中國殘聯(lián)舉辦的“我來北京上大學”殘疾大學生座談會上,來自清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殘疾大學生代表們,圍繞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經(jīng)歷,講述了自己的求學故事。
目前就讀于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工藝美術(shù)系纖維專業(yè)的曹真,便是其中一位分享者。
新學期,她成拿到了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免試推研的資格,順利入學。半歲時,她因注射卡那霉素藥物產(chǎn)生副作用致聾,“前四年里,完全不會說話,但爸爸非常堅定地帶我選配助聽器。”一頭短發(fā)簡單利落、講話“慢條斯理”,與記者交談時,她總面帶微笑。如果不仔細觀察,絲毫察覺不出藏在她左耳內(nèi)的小耳蝸。
曹真在“我來北京上大學”殘疾大學生座談會上。(央廣網(wǎng)記者王晶 攝)
曹真目前就讀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碩士研究生一年級。
大學是一個完全與“人”掛鉤的環(huán)境,交流必不可少,對于像曹真一樣的聽障學生來說極具挑戰(zhàn)。
但曹真慶幸于自己外向的性格,每次結(jié)交新朋友時,她會習慣性地先介紹自己的聽力情況,并對接下來可能發(fā)生的交流障礙做出解釋。本科四年里,她曾獲得國家獎學金,也獲得過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提名、校園年度人物提名等很多榮譽。“我從來不承認、也不把自己看成弱勢群體,”她告訴記者,自己并不希望別人因為耳聾而放大她取得的成就,放低對她的要求。高考那一年,家在山東濰坊的曹真以文化課610分的成績順利考入清華大學。但大三時,她的聽力卻再次出現(xiàn)明顯下降,雙耳達到95分貝,高頻全無。
“聽力障礙確實給我?guī)砹撕芏嗌顔栴},但并沒有限制我的精彩。”
一路艱辛走到今天,曹真對“自強”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她看來,“自強”不是“好強”,也不是“逞強”,更不是拒絕別人的幫助。今年4月,曹真跟隨老師參與廣西、寧夏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的紀念品項目。由于需要頻繁地開多人會議,對方案進行反復確認,這對于她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導師會替我向各位老師說明我的聽力情況。”而曹真自己也會選擇坐在能夠正面面對講話人的位置,借助于口型加強“聽力”。此外,不光是參與項目,在平時的學校社團活動中,她也“毫不避諱”會提前和同學們講明自己的身體情況,盡可能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與大家交流,“比如將重要的事情復述確認,或者要求對方打字說明等等。”她說,積極而主動地參與活動、與同學們交流,讓她在大學收獲到了友誼、更多的鞭策和鼓勵。
最近,她正在忙于2022年冬奧會的一個項目設(shè)計工作。“勇于探索人生的意義,并挑戰(zhàn)一個又一個更強大的我。”
殘疾人大學之路日漸寬廣
如今,越來越多像曹真一樣的殘疾青年有機會進入高等院校深造。
中國殘聯(lián)教就部副主任李東梅表示,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有多種途徑,可以參加普通高考,進入一般高等院校就讀,還可以參加專門為殘疾人設(shè)置的單考單招,進入特殊高等教育學府或普通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學院(系、班)就讀。
實際上,殘疾人進入大學時代源于30年前,山東濱州醫(yī)學院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殘疾人本科系,從此我國高等教育為殘疾人撕開了一道裂口。此后,1987年長春大學成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學院,單獨命題單獨考試專門招收視力、聽力殘疾學生。以此為原型,隨后天津理工大學、北京聯(lián)合大學、中州大學等一批高等學府,也相繼建立了高等特殊教育學院(系、班)。
根據(jù)《2014年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統(tǒng)計年鑒》,截至2014年,我國專門招收殘疾人的殘疾人高等院校(系、專業(yè)、班)15個。“從1987年北京大學首次招收肢體殘疾學生開始,越來越多的普通高校也對殘疾人敞開大門,”中國殘聯(lián)新聞發(fā)言人郭利群介紹,1988年中國殘聯(lián)成立后,隨著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殘疾人高等教育逐漸步入正軌。
聽障學生看手語翻譯“聽”會。(央廣網(wǎng)記者王晶 攝)
如今的大學校園里殘疾人大學生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殘疾大學生的類別也不斷增加,不僅能看到肢體殘疾人的身影,更能看到盲人、聾人、腦癱,甚至多重殘疾的大學生。“他們成了大學校園里一道特別的風景。”這讓與殘疾人高等教育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郭利群唏噓不已。
而在最近幾年,殘疾人因為身體原因被大學拒收的新聞也逐漸減少,特別是在2015年以后。那一年,我國高考開始施行的《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管理規(guī)定(暫行)》,明確規(guī)定要為盲、聾和肢體不便的考生參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
對于很多像四川攀枝花90后無臂男孩彭超的殘疾人考生來說,2015年都是極為特殊的一年。他獲批“允許攜帶特殊桌椅,及每科考試延長30%的時間”的便利服務。因為有充足時間答題,甚至留了小部分時間檢查,最終以603分被四川大學錄取。
除了彭超這樣的典型外,2015年以來,每年都有視力殘疾考生申請合理便利措施參加普通高考,而且達到錄取分數(shù)線被錄取。據(jù)中國殘聯(lián)提供的一組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2015-2017年,共有2.89萬名殘疾學生通過普通高考被普通高校錄取。
建立高等融合教育體系仍在探索中
如今,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走過了半個甲子,隨著越來越多有特殊需要殘疾學生進入普通高校,我國也亟待建立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保障體系。
從去年開始,中國殘聯(lián)在全國選擇了六所高校開展殘疾學生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在北京、吉林、江蘇、河南、湖北、四川六省市分別選擇北京聯(lián)合大學、長春大學、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鄭州工程技術(shù)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四川大學六所普通高等學校開展高等融合教育試點工作。”李東梅表示,每個學校能夠接受殘疾人大學生的類別、數(shù)量及殘疾程度的輕重不盡相同,所以高校會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實際需要,提供支持性的保障。
今天上午,中國殘聯(lián)教就部副主任李東梅接受記者采訪。(央廣網(wǎng)記者王晶 攝)
她向記者舉例稱,比如為方便考生,考場內(nèi)專門作特別設(shè)置。為視障考生專門準備盲文試卷;為低視力的考生,提供大字號的試卷以及放大鏡等設(shè)備;為聽障考生,考場里設(shè)置手語翻譯.....
以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為例,去年入選全國首批6所“殘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試點高校”。“今年該學院共有公共事業(yè)管理、應用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等3個專業(yè)試點融合教育,考生入校后將和參加普通高考的學生一起上課。”李冬梅注意到,考試科目包括語文、數(shù)學、英語,報考藝術(shù)類專業(yè)另增素描、色彩兩門科目,考生分聽障、視障、輕度精神障礙三類,其中聽障類人數(shù)最多。
此外,自去年開始招生,它也是全國首個招收自閉癥考生的高校。
“目前,我國的高等融合教育支持保障體系仍處于探索中。”李東梅特別談到,希望通過兩年的實驗為高校開展殘疾學生教育提供經(jīng)驗,為未來國家制定相關(guān)政策提供依據(jù)。同時,也呼吁國家相關(guān)部分出臺政策為高等教育提供保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