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3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發展是硬道理,防控是硬任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為超大城市的上海,不斷尋找防疫與發展的結合點,并逐漸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法。在4月30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來自上海衛健委、上海疾控中心等多個部門的相關負責人現場進行了分享。

  反應快 行動早

  早在1月24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初,上海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嚴格落實國家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管理”的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科學防控措施。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表示,從上海的實踐來看,“四早”對整個防治非常重要。以1月24日為分界點,在此之前,上海市主要圍繞組織、預警、能力儲備做了一些工作。在疫情發生以后,第一時間向上海各個醫療機構發出預警,并及時組織專家研判,對上海的發熱門診進行督查,重點就預檢分診、組織流程、能力儲備、人員配備等方面進行督查,同時對全上海所有發熱門診人員進行了專門培訓,在1月17日就向全市發布了上海救治工作方案。

  1月24日以后,又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了“早診斷、早治療”的措施,迅速增加了發熱門診的隔離治療設施,對各個發熱門診隔離床位的數量和規格都作了要求;此外,堅持治療優先,不因為沒有診斷明確就不積極治療。鑒于CT的影像學診斷對新冠肺炎研判非常重要,上海市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都配置了發熱門診專屬CT。“這對擴大發熱門診的應急響應能力非常重要。”鄔驚雷說。

  在一級響應后,考慮到社區在抗疫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又在實踐中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在原來全市的發熱門診基礎上,又在182個社區建立了發熱哨點門診。“這些措施為上海能夠及時地找出病人、發現疑似病例、及時地隔離、診斷和治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說。

  流行病學調查不可或缺

  新型冠狀病毒有較強的傳染性,在目前通報的確診病例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由密切接觸者引起的。作為一座有著24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一旦發現確診或疑似病例,需要在第一時間切斷傳播路徑。對此,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表示,從上海經驗來看,要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流行病學調查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可或缺。

  據他介紹,上海開展流調工作時設計了三級梯隊,調動了市、區兩級疾控中心作為核心部門,并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納入其中,有將近2000人參與。這樣的技術和力量儲備,使得上海在開展流調的時候充滿了信心。

  流調工作要具體細致到每一個被調查對象的所有生活軌跡,這對流調工作人員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因此,孫曉冬認為,這項工作非常考驗人的細心和恒心。就像公安破案一樣,要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他透露,上海也曾經發生過幾起聚集性疫情,有一男一女兩個確診病例,女性確診是因被男性傳染,但該男子的感染源在哪里一直沒有追溯到。之后上海疾控部門發揮了持之以恒的調查精神,先后調查了大概160多個相關人員,最終通過將近7天的努力,發現該男子曾經和另外一個本市確診病例在游泳池里有過交集,而這一確診病例又跟另外一個上海的聚集性疫情當中的一例病例有關系,而這起聚集性疫情病例又跟外省市的一起聚集性疫情有關系,“這就凸顯了流調工作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孫曉冬說。

  把“網底”織密織牢

  早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上海就因為防控措施得力而未發生大范圍的人員感染。在此次疫情的社區防控層面,上海也借鑒了非典時期的一些做法。

  據上海市楊浦區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劉輝介紹,具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個層面,首先是充分發揮了健康宣教的作用。在疫情初期,上海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向市民發布了一封信,告知周邊居民相關的健康提示和就醫指南。同時,利用社區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引導居民形成常態化的生活模式,針對轄區內的學校、幼托機構、養老院等不同機構和重點人群,分別編制了不同的指南。并采用微信公眾號、互動式的健康咨詢等手段,把健康宣教融入到復工復產當中。

  同時,完善防范網絡。非典時期,上海市依靠社區和街道發現重點人員,這次疫情中社區人員隊伍在不斷地壯大,除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有街道、居委會、公安局、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以及社區志愿者等參與進來,保證重點人員不遺漏,整個防范網絡也越來越完善。

  借鑒非典時期的防范經驗,此次上海市各社區對于重點人員采取了居家隔離、集中隔離等手段進行醫學觀察,包括確診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境外返滬人員等,重點突出。

  “應該說從非典到現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三級公共衛生體系以及三級醫療服務體系的‘網底’,其作用和功能越來越凸顯,這次疫情防控中社區的作用更加重要,參與面也更廣。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是要擔起‘管得了、守得好、兜得住’的使命。”劉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