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3月27日消息(記者 劉湛 通訊員 曾理)昨天上午,家住重慶南岸區的72歲的張婆婆因左小腿突然疼痛且逐漸發紫,家人將其送往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后,神經內科專家急會診確診為急性下肢動脈缺血,后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急診介入取栓手術,為張婆婆保住了腿,避免了截肢的危險。
今年72歲的張婆婆,患有高血壓、心臟房顫多年,周六晚,張婆婆突然左小腿疼痛、發脹、發涼,周日一早家人便將其送往新橋醫院急診就診。醫生檢查發現張婆婆的左下肢已經發紫,末端腳趾皮膚組織已有壞死跡象,是典型的動脈栓塞導致的。該院立即啟動血管介入“綠色通道”,通過下肢血管介入手術,兩小時內為張婆婆取出了左小腿內的血栓,讓血管血流恢復暢通。
據新橋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龔自力副教授介紹,急性下肢動脈缺血是介入血管外科常見急癥,常見的臨床癥狀為疼痛、肢體蒼白、無脈、感覺和運動障礙等。具有起病突然、發展迅速的特點。而春季晝夜溫差懸殊,低氣壓、高濕度,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造成小動脈血管的持續痙攣,使得血壓驟然上升。早晨和夜間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時刻,老人也最容易在這兩個時間導致腿部血管“中風”的發生。
龔自力副教授指出,急性下肢動脈缺血早期診斷、盡早治療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6小時內是治療的最佳時間窗,如不及時處理常會導致肢體缺血、壞死,嚴重時可以導致截肢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對于急性下肢動脈缺血的治療方法目前主要包括:抗凝、介人溶栓、Forgarty導管取栓、超聲血栓消融術、血管腔內成形術、人造血管搭橋術等 。其中介入治療創傷小、全身出血風險小、治療效果好,是目前急性下肢動脈缺血首選的治療方法。
據了解,新橋醫院已在重慶開通“急性下肢動脈缺血介入治療綠色通道”,在春寒料峭的天氣里僅一周時間就已接診10例此類患者。對于進入綠色通道的患者采取優先救治的原則,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出具檢查化驗報告、優先辦理住院,進行早期溶栓及介入治療,從而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專家提醒,像張婆婆這樣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監測血壓,日常飲食清淡,“倒春寒”天氣里要注意保暖,如果下肢突發麻木、疼痛、發涼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到前往血管介入專科就診,避免誤診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