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貴陽3月19日消息(記者王珩 貴州臺全國兩會報道組)把農村產業發展起來,不僅關系貴州280萬貧困農民脫貧,而且關系全省2000萬農民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小康路。如何更好地帶領村民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全國兩會期間,來自基層的三位村支書,站在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角度上有了更多思考。
“沒有規模、沒有技術、沒有管理,就形不成產業,形不成產業就不可能種茶過上好日子。”
位于武陵山區的大屯村,海拔高、云霧深,特別適宜優質茶葉生長,但由于缺乏管理經驗,村里400多畝茶園效益不佳而被荒廢。全國人大代表、銅仁市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在當選為村主任后,第一個瞄準的產業就是帶領鄉親們重新發展茶產業,并在農科院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把原本已經荒棄的茶樹全部救活。如今茶園生機勃勃、郁郁蔥蔥,昔日漫山的荒坡終于變成了子孫受益的“金山銀山”。“到去年,全村已有茶園2230畝,基本實現人均一畝茶。現在,全村15個村民組890戶3256人通過發展茶葉,人均收入超過了9000元,過上了以前想象不到的好日子。”
十多年致富路上的摸爬滾打,不僅讓周紹軍認準了石阡苔茶產業的發展前景,更讓他對鄉村振興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必須因地制宜選準產業,只有產業發展好了,農民才能穩定增收。“就是要徹底改變鄉親們祖祖輩輩種玉米、種紅苕的習慣,徹底改變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的歷史,真正把我們石阡苔茶做大做強。”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中心任務,是關鍵,也是基礎。塘約村在短短三年時間從國家二類貧困村變身小康示范村,靠的是對產業的重視。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黨總支書記左文學說,今年塘約村還將進一步產業升級。“我們村調整了2190畝精品蔬菜種植,把常規的品種調下來,新增了4個采摘觀光的水果品種660畝,今年預計通過調整2018年底我們將實現6190萬元的產值。”
有了產業后,如何讓其更強更優發展?左文學結合省內風起云涌的大數據、大旅游,為塘約村制定了三步走計劃。“2018年我們在穩定第一產業的基礎上拓展二產,比如18年我們要上的羊肚菌深加工生產線、蔬菜深加工生產線、來料加工等。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底,盤活我們村的森林資源、泉眼資源、水資源、鄉村文化資源、還有自然村寨的個性文化資源、溫泉開發等,發展第三產業;到2020年在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基礎上,實現一、二、三產的深度高質量的發展,努力實現“智慧塘約”的發展目標。”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國政協委員、六盤水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的黨支部書記余留芬靠著這套工作方法,改善了巖博村的農業基礎設施,在這片大草深坡建起了磚廠、休閑山莊、特種養殖場和酒廠等集體企業。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余留芬結合自己實際工作經驗,提交了6份精心準備的提案,其中就重點關注了如何消除空殼村,杜絕“等靠要”現象在農村的發生,從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村集體積累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在這一塊呢,政府不要給什么補貼啊,給政策,比如說貸款啊,融資啊,比如說項目呀,一定要讓一個村一村一業,一村一特,一村一優的這些優勢全部發揮出來。”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了農村發展的新藍圖,也出臺了不少產業發展的新政策。但在余留芬看來,扶貧先扶智,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要加大對貧困戶思想認識的提高。“讓我們老百姓的這種思想武裝起來。有些老百姓是因看到國家的這種好政策,他等、他靠、他懶、他散,這部分人的思想怎么把它扭轉?我們定期地一個季度召開一次群眾大會,讓一些專家,先進典型來給他們上課給他們講,根本上改變他的這種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