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銀川9月30日消息(記者郭長江 徐升)每年6月到10月間,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109國道旁的麗景湖公園東北角,總有塊大銀幕每晚7點準時播放公益電影。飯后在公園散散步、看看電影已成為不少居民的一種生活習慣。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夜色中,近5年來的上千場電影都是由一位名叫魏文軍的獨臂放映員完成的。
雖然天氣突然變冷,但來看電影的人熱情不減。(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魏文軍一絲不茍地單手調試設備。(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魏文軍,今年33歲,甘肅武威人。17歲外出打工時,右胳膊不慎卷入攪拌機,被截了肢。甩著一只空蕩蕩衣袖的農村娃,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巨大壓力。
回老家沒多久,他成了家,找了一個智力不全的女孩子結了婚,有了一個孩子。聽說弟弟在500公里外的銀川打工,日子過得還不錯。2013年,他帶著妻子來到銀川,租住在興慶區的塔橋村,找了份電影放映員的工作,每場電影能拿到50元的放映補貼。白天,他在公園附近的居民區賣水果,晚上騎著電動三輪車載著放映設備放電影。
觀眾們看得聚精會神。(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打工族的“精神樂園”。(央廣網記者 郭長江 攝)
擺放座椅、收放銀幕、調試設備……靠著牙齒和左胳膊,5年來,魏文軍已成為一名熟練的放映員。妻子和一些老“影迷”也會來搭把手裝拆放映設備。不知不覺中,他已在這里放映了近千場次的公益電影。除了冬天和刮風下雨外,一到點,這塊銀幕一準會閃亮。
每晚7點后,放映點前及路邊停滿了電動三輪車、共享單車和一些滿懷興趣的觀眾。其中,既有歸家途中的打工者,也有晚飯后鍛煉身體的居民,或倚靠著樹、或蹲在地上、或找個塑料凳子看電影。最熱鬧的時候,能聚集個二、三百號人,最少也有幾十個觀眾駐足觀看。
觀眾席地而坐。(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小觀眾看得格外認真。(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電影放映開始后,妻子坐在一旁看護著設備。而他則要回到路邊的水果攤子上賣各種時令水果。放映季節的補貼加上賣水果,小夫妻倆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收入。對此,他似乎很滿足。他說:“只要肯干、肯下苦,日子就能過得去。”
魏文軍性格有些內向,不善于表達。但從他的朋友圈中,能體會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這份工作的珍愛程度。有一次,魏文軍接到公司的指令去某工地放映電影,導致公園固定放映點的大銀幕“缺席”了。第二天他聽說,很多人等了他半個晚上。有人發給他兩張放映現場的照片。瞬間,他被這場景感動了!他在朋友圈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昨晚,好多人坐在固定點,等著看電影,一直等到九點多鐘。”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魏文軍用牙齒撕開塑料袋賣水果。(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魏文軍借著手電筒的燈光整理放映設備。(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其實魏文軍并不知道,近年來,銀川市按照“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農民受惠”的農村數字電影發展思路,解決了農村群眾和城市困難群眾看電影難的問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免費看大片。僅去年,銀川市就放映10691場次公益電影,觀影人數達到了120多萬。包括魏文軍在內,每晚有超過60多個放映員分布在銀川的城鄉社區放電影,他們撐起的銀幕已成為銀川城鄉夜市文化的一道道靚麗風景。
賣水果時,記者注意到,小魏的衣服雖然有些破舊,但干凈、整潔?帐幨幍哪侵恍渫渤1凰晳T性地塞在上衣下方的口袋里。如果不是經常需要用牙齒幫助打開裝水果的塑料袋,人們很難發現他竟然是個獨臂人。
人們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場地里的垃圾越來越少。(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
閑聊中,小魏說,周邊的人很善良,很實在,也很文明。每天放電影給大家看,也讓他自己也很滿足、很自豪、很有存在感。他悄悄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小”心愿:一是因為天氣原因,每年只能放映半年的露天電影,其余時間只能靠賣水果維持生活,要是能學習個專業技術,生存能力會更強些;另外,他很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努力,把兒子也接過來,買個小房子,一家人能團聚在一起,過著快快樂樂的生活。
歸家。(央廣網記者 徐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