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書香·節日讀書】第九期:端午節——熾熱愛國心
2015-06-18 15:46:00 來源:光明網
網絡書香·節日讀書】
(第九期)
——————文稿閱讀——————
網絡書香,節日讀書,我是曹雅欣。
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端”是初始的意思,“端五”便是“初五”,“五”又為陽數,所以端午節也叫端陽節、五月節。一提到端午節,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屈原,想到與屈原傳說相關的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等節日習俗。
其實,早在屈原之前,端午節已經是一個祛病防疫的固定節日。五月初五,時值仲夏,人們采摘蘭草沐浴、懸掛艾葉驅蚊、飲雄黃酒防蟲、佩戴香包辟邪,這些都是為了在毒蟲肆虐的夏天除瘟、驅邪、求吉祥。
而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夫屈原,是空懷一腔愛國熱情卻被政敵迫害流放、驅逐出楚國政壇。在流放過程中,他滿懷悲憤與憂懷,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著名詩篇,獨具風騷。直到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流放在外的屈原看祖國被侵略,痛徹心扉,于是他在五月初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自殺身亡。一腔壯志未酬,只有以身殉國。后人敬佩屈原的愛國之情,逐漸,五月初五端午節演化成了具有愛國主義意味的節日。
歷史長河滔滔向前,在今天,秦國也好楚國也罷,早已融合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已經不再有家國紛爭。——但是國雖煙云消亡、屈原卻永世不朽的原因,就在于他穿越時代變遷依然令人動容的精神價值、就在于他沉淀在歷史河流中大浪淘沙方顯真金的熱血風骨。
愛國,這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絕對不改的價值理念,都必須堅守的民族精神。
所以,端午節,它超過其他節慶的價值所在,就因為:
端午節,不僅是民俗的節日,更是民族的紀念日。
在端午節,我們就來讀一讀屈原的作品。屈原創造的“楚辭”,與《詩經》并稱“風騷”二體,對后世詩歌產生了重要影響。
比如他的《九歌》中說: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這句詩就是在描寫端午節“午日以蘭湯沐浴”的習俗:
用佩蘭煎水沐浴、洗出我如蘭的芬芳,穿彩衣披裹身心、裝飾我如花的鮮妍。“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這既是說,在節日里沐浴更衣、以清潔面貌參加祭祀;也是暗喻著,在道德上滌蕩身心、潔身自好。
而《離騷》中,屈原表達出的堅持操守清正與憂國憂民之心更盛。
他說: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常常嘆息感慨而淚流滿面,為人民生活的艱辛而哀痛悲鳴。
他還說: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只要能實現心中對家國的美好訴求,即使付出生命也絕不后悔。
他又說: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死于正直,那是分所應當,也是圣賢所贊。
為家國興盛,為生民百姓,為清正品格,為光榮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就是屈原寧死不屈、以身殉國的堅定理念和深情厚誼。
因為屈原的座右銘就是: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早餐飲用木蘭滴落的露水,晚餐咀嚼秋菊飄落的花瓣——這句詩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喻示君子修身潔行、不同流合污。
在端午節,回望屈原之詩、回顧愛國之心,就是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詩一般,保持高潔的志向理想,守護心中的熾熱情懷。
最后,我們用沈從文先生代表作《邊城》中,一段關于端午節的描寫,來為本期“網絡書香”收尾: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么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十一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
……
五月端陽,渡船頭祖父找人作了代替,便帶了黃狗同翠翠進城,過大河邊去看劃船。河邊站滿了人,四只朱色長船在潭中滑著,龍船水剛剛漲過,河中水皆豆綠,天氣又那么明朗,鼓聲蓬蓬響著,翠翠抿著嘴一句話不說,心中充滿了不可言說的快樂。河邊人太多了一點,各人皆盡張著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黃狗還在身邊,祖父卻擠得不見了。”
《邊城》里的端午節,敘述著主人公翠翠情竇初開的時節;
《邊城》里的端午節,記錄了邊界小鎮安居樂業的淳樸生活。
愛國之情,就是愛著每一個民族、每一塊土地,縱使邊陲小鎮也富足安康。
本期“網絡書香”,祝大家端午節快樂,愿屈原那樣的愛國情懷不改,愿翠翠那般的純凈心靈常在。
編輯:龍明潔
關鍵詞:端午節;屈原;節日習俗;邊城;初五
2015-06-18 14:21:00
2015-06-18 14:17:00
2015-06-18 14:04: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