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風景線”:盤點大學校園“開水瓶文化”
2016-10-17 19:56: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10月17日消息 “沒掉過開水瓶,也算上過大學?”,近日,河南工業大學的一個開水瓶引發網友熱議,該熱水壺上面寫著“偷我壺娶了我”,有網友表示,一把壺就想當嫁妝,幸虧機智的我識破了一切!
事實上,這一做法并非首創,在開水房丟開水瓶是大學校園生活的家常便飯,大學校園逐漸衍生出特有的“開水瓶文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熱衷于在熱水瓶上開展個性涂鴉,既能彰顯個性,又能防止水瓶被盜,一舉兩得。
基礎版
學校生活與開水瓶緊密相關,在校大學生每人至少擁有一個開水瓶,因此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有“開水瓶文化”,只是具體的表現形式存在差別。校園生活圈子相對固定,因此大家基本都是在學校內或學校附近的商店購買水瓶,這些“血緣相近”的水瓶顏色和樣式大多神似,大量熱水壺放在開水房的時候,難免存在被拿錯的可能,為了區分,學生常常將自己的寢室號、姓名或者有特定意義的字母縮寫等標注在開水瓶上,這就是“熱水瓶文化”的最基礎版本,僅僅起到提醒作用,以免打水時拿錯。
“賣萌版”
基礎版的熱水瓶文字相對比較單調,隨著在開水瓶上做標記的人越來越多,大學生在開水瓶上的創作五花八門,更多的同學在自己熱水瓶上留下各種自己的奇思妙想:歌曲名、圖片、漫畫、俏皮話……這類五彩繽紛的熱水瓶符號豐富了“熱水瓶文化”的內涵,成為“升級版”圖文創意。
“升級版”中最常見的是運用“懷柔政策”,希望用相對溫柔的話語感化一些別有用心者。類似的文字有“小兔兔,不準跑掉”、“這是我唯一的財產,不能被拿走”、“哥不寂寞,不要帶走哥”等,部分同學還在開水瓶上寫上“請手下留情,這是我第五個瓶了”之類的“辛酸表白”。
“詛咒版”
“賣萌版”熱水瓶標語以相對溫柔的方式“挽留”水瓶,另外一種則稍顯極端。“詛咒版”熱水瓶標語則以相對強勢的語言風格呈現,詛咒偷瓶者在生活或學習中得到相應的懲罰,類似的文字有“偷水瓶者掛全科”、“偷水瓶拿不到學位證”、“偷水瓶者找不到女朋友”、“偷者是小狗”等。
記者在多個高校走訪,不少同學表示,水壺上的相對“惡毒”的話語都是關于對“偷瓶者”的警告語,往往是經受了慘痛的丟瓶經歷之后,才想出這樣的辦法對付那些小偷的。
“文言文檄文”版聲討書
以上幾種版本是為了防止熱水瓶被偷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也是“開水瓶文化”的直接體現,那么,如果熱水瓶丟了該以哪種方式應對呢?一位同學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以“文化人”的方式去處理。商丘師范學院的一位同學熱水瓶丟失,一怒之下,文興大發,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文言文版《討賊檄文》。這篇檄文以校訓“應天歸德,智圓行方”起頭,講述三年求學過程中丟失多個熱水瓶的慘痛經歷,深刻揭露偷瓶賊的陋習,憤怒之情,躍然紙上。這篇檄文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網友紛紛表示“罵人也是要有講究的”。
有專家表示,丟開水瓶的現象幾乎是全國各地大學校園都有的現象,大家都不會把開水瓶丟失上升到道德層面上來,這種現象也僅適用于大學校園,因為校園內環境比較寬容,學生年齡也差不多。“開水瓶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但也揭露了校園監管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弊端,然而,在開水瓶上做標記并不能從根本上防止水瓶被盜,大學生在增強防盜意識的基礎上,應及時將熱水瓶取回,降低被誤拿、盜拿的可能。(綜合中國青年網、四川新聞網、大河網、武漢晚報等)
編輯:劉巖
關鍵詞:大學;校園;熱水瓶;丟失
許林(化名)是一位大學生的家長,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聚會上,談起他上大學二年級的兒子,不禁對孩子未來找工作前景頗為擔憂。2010年,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和教育研究院啟動了中國大學生就業追蹤調查,發現201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為每月2153元。
2016-09-20 11:24:00
你變得不像平日的你,易怒、嬌氣、沒有原則;你把藏起來的部分展現給對方,這些都是因為愛情。談:他習慣了,比如如果我這段時間比較忙,或者家里突然遇見什么事,他會給我空間讓我靜靜。
2016-09-20 11:22:00
我的確開始躁動了,不論屏幕前的你正值豆蔻年少,還是想和學生妹重溫一段感情,來彌補青春紀念冊空缺的那一頁。導師寄語:不論是勇敢的搭訕,還是參與學校社團或者活動,只要是你真誠的打開自己的內心和陌生的她接觸,你就收獲了不一樣的人生。
2016-09-20 11:20: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