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2月1日電 題:低溫冰雪中,一座城市的溫暖24小時——記錄那些在極端天氣下默默維持城市運轉的普通人
新華社記者唐弢、馬劍
2018年春運前夜,杭州解除城區抗雪防凍Ⅲ級應急響應,這場讓西湖多處結冰的寒潮暫時停步歇腳。
連日來,南方多座城市出現雨雪冰凍,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那么,一座城市是如何維持運轉的?記者在春運大幕開啟的前一天,冒著紛紛揚揚的降雪,走進杭州的角角落落,尋找這個答案。
這座城市的一天是從凌晨開始的。
凌晨2時30分,杭州環衛工人張登華叫醒了還在熟睡的妻子時秀萍,兩人匆匆洗漱,裹上厚厚的環衛服,各騎一輛電瓶車,向更深的夜色駛去。
4時30分,是這對環衛“夫妻檔”集合掃雪的時間,“我們倆負責西湖湖濱路段的清掃,從轉塘的出租房到湖濱,要1個多小時。因為路上的雪還沒除,不敢騎快,只能早點起來。”張登華說。連日來,杭州共有2萬多名環衛工人,投入一線抗雪防凍,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像張登華夫婦一樣,要趁著城市“蘇醒”前,掃清出行的障礙。
6時許,主干道上的積雪已經清除,對于杭州仙林苑農貿市場管理員茅樹清來說,這幾天他多了一個新的“角色”——售菜員。“雪一來,老百姓最擔心菜價是否會上漲,我們農貿市場自己支了一個攤,進了200斤大白菜,統統賣1元一斤。”茅樹清說。
“1元大白菜”一經面市,200斤一天之內全部銷售一空,從原先的管理者到現在的“小商販”,茅樹清笑稱自己這單“生意”做得不錯,“老百姓得了實惠,物價也穩定了,哪怕我們虧點也無妨。”
9時左右,買完菜路過斷橋的老百姓,總會在橋頭看到一位身穿綠色反光背心,一手握著對講機的中年警察。他叫陳宗耀,是岳廟派出所的一位普通民警,附近老百姓形象地管他叫“斷橋大白”。
對于守護斷橋殘雪這樣一份旁人艷羨的工作,老陳深感責任重大。他說,斷橋口是杭州十幾個“1分鐘反應點”之一,“如果有情況,當值的民警需要在1分鐘內趕到現場。”
他的工作區域不超過以斷橋為中心100米的范圍,但這一區域內卻集中了西湖景區最高的人流。連日來,西湖賞雪的人流量劇增,老陳每天要面對上百次問路,而對于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已可以倒背如流。
10時30分,張登華從上城區湖濱環衛所所長陸英手里接過了熱騰騰的姜茶,連續作業將近6個小時的他終于可以歇息片刻。間歇,張登華用路邊的殘雪堆起了一個小雪人,他拉著時秀萍沖到雪人前拿起手機來了張自拍。
來到杭州20年,這是張登華和妻子的第一張合影,張登華說:“跟老婆結婚時,結婚證還是兩張照片拼在一起的,今天這張自拍照就當是我們的結婚照了。”
14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擠滿了前來就診的病患。連日來的幾場大雪和持續低溫,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消化道出血患者大量增加,浙二醫院的急診科搶救室里床位滿滿當當。
36歲的急診科醫生丁建波剛剛和同事輪流做了20分鐘心臟按壓,硬生生將一名病人從死亡線拉回來,但連水都顧不上喝,就馬上投入到另一場救治中。他手頭目前已有5位急診病人,同時還要密切關注20多位病人的病情。
“急診是治療的最前線,意味著時刻與死神賽跑。”丁建波說,在他眼里,越是極端的天氣,就越要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
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不僅僅是醫護人員。
15時30分,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左偉照例在街上巡查,幾日的大雪讓左偉的神經繃得很緊,“這幾天,我們已經把27名在外流浪乞討的人送到救助站。”
16時許,記者來到救助站,社工正在疏導一位60歲的老人。他叫李付軍,1月30日從河南來杭打工,患有高血壓,尚未找到工作,只帶了幾百元出門,無奈求助110。民警將李付軍送來救助站后,社工給他增添御寒的棉衣,隨后立即派人去車站排隊為李付軍購買返程的票。
李付軍沒有出過遠門,他說:“如果不是碰到這些好心人,那么冷的天,我真不知道怎么熬下去!”
寒夜難熬,卻總有溫暖底色。
18時20分,天色已經完全暗下,鐵路杭州站運轉車間三班的班長韓永橋,鋪開了桌面上的鐵路春運時刻表,坐在位于軌道旁的辦公室里,密切關注著軌道的狀況。
雖然道岔已經實現了自動,但是積雪極易造成道岔無法轉換到位,需要人工掃雪除冰保證列車順利接發。“鐵路的傳統就是以雪為令。”對于韓永橋來說,一次除雪就意味著在室外待至少一個半小時。
春運大幕在2月1日清晨拉開,火車站對于不少人來說是回家之路的出發點,這位將青春貢獻給鐵路的老班長望著暮色下的杭州,希望能夠站好這個關鍵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