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盧倩樺):云南勐臘縣河邊村是一個瑤族山寨,它幾年前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近幾年來,勐臘縣探索了一條“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村民為主體”的綜合扶貧新模式,使得這里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驅車順著蜿蜒而嶄新的水泥路往山上行進,來到河邊村,只見路兩旁的太陽能路燈、wifi覆蓋全村的示意牌、瑤族農家小木屋,格外惹眼,充滿生氣與活力。談起河邊村的變化,村支書李福林對記者說,“以前我們這里是很困難的,路也不好,房子也不好,這里的條件太差了。2014年,我們向鎮上申請了城鄉推薦項目,希望能對寨子進行重新規劃。2015年,李老師就過來了,他幫我們規劃,還教我們蓋示范房子。政府也給我們免費修好了路。現在我們什么都好了!醫病方便、接送孩子方便、運送東西也方便!”
2015年以來,政府在住房、道路、飲水、種養殖產業等項目上累計投入2100余萬元,極大改善了河邊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與此同時,政府引入了“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村民為主體”的綜合扶貧新模式。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就是李福林提到的李老師,在勐臘縣河邊村注冊成立了小云助貧中心,加快了小河村精準扶貧的步伐。
李小云對記者說,河邊村長期處于深度貧困狀態,因此需要采取這種綜合治理模式,小云助貧中心也拿出了完善的脫貧幫扶計劃。他說,“在政府的領導下,必須要有一支隊伍,專業化的民間組織,深入到貧困村的角角落落,就是扶貧的‘最后一公里’。”
在這一模式中,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是根本保障;社會公益組織比如學校帶來的是智力型方案和輔助性資源;村民作為扶貧主體,需要全程參與,培育自我管理、自我經營和自我發展的脫貧能力。
考慮到河邊村青山綠水的原生態,既位于著名景區附近,又具有民族特色,小云助貧中心便引導當地村民在自己的家里建一間“瑤族媽媽的客房”,并引入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進行設計規劃,為今后發展“嵌入式”會議經濟和休閑旅游打下基礎。該中心還與政府合作,吸引參會人員來此入住。今年3月,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主辦的第六屆東盟+3村官交流項目活動在河邊村舉行,村民的客房得到充分利用,村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入。
河邊村村民鄧林國對記者說,他做夢也想不到能告別原來又黑又小的老房子,并且如今家里還能出租“瑤族媽媽的客房”。他說:“如果沒有黨委政府大力支持,河邊村就不會有今天。這是絕對的!以前我們家簡直不像家。2015年后,政府實施異地搬遷工作,給了我11萬元,把我們老百姓的房子大部分都建起來了。現在客房里的被子、窗簾等都是公益組織無償給的。展望未來,我對我的生活充滿信心!我們家的生活,河邊村的農戶們肯定會越來越好!”
小云助貧中心堅持以產業為依托,組織河邊村的青年赴北京、河北參觀學習;多次組織村民進行生產技能培訓;到發展較好的村寨學習;指導12名村民注冊成立了由村民自主管理的土特產電商銷售平臺,銷售本地雞蛋等產品。
從事扶貧政策和扶貧實踐研究20年的李小云對記者表示,勐臘縣與老撾接壤,他計劃將小河村的扶貧模式介紹到東南亞國家。他說:“河邊村的地理和氣候與東南亞很多國家地區相似,我們計劃將在老撾搞個試點,我覺得這是可以和其他國家共同分享的一種模式。”
如今的河邊村,一幢幢與雨林環境相適應、具有瑤族特色的新民居在河邊村錯落有致,別具特色 攝影:盧倩樺
河邊村新貌 攝影:盧倩樺
河邊村具有瑤族特色的新民居 攝影:盧倩樺
小云助貧中心協助河邊村居民修建嶄新的養豬場 攝影:盧倩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