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霧繚繞的長江宜昌段(攝于2019年12月)。劉曙松攝(中經視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熊 麗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劃定了航向。

  4年來,沿江11省市攜手共進,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共同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生態優先,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流域各地的重點水域也將相繼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時期。

  就在此前不久,2019年12月23日,我國首部流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草案)》迎來首次審議。

  橫跨東、中、西部,蘊藏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萬里長江奔流不息,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以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倒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當務之急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進一步增強環境整治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重拳出擊整治主要污染源。”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說。

  2019年,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繼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標本兼治,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生態環境污染治理、長江岸線清理整治等取得明顯進展。

  2019年,沿江11省市累計“搬改關轉”化工企業958家,其中包括位于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的化工企業44家。

  截至2019年12月中旬,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網長度比2018年底增加3954公里;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增加32252噸;沿江11省市已有579座尾礦庫完成閉庫;截至2019年12月底,沿江11省市搬出和轉移禁養區內的水產養殖規模達178.9萬畝;2019年1月至11月,長江經濟帶港口接收船舶垃圾總量7.82萬噸,岸電使用量2.63億千瓦時。

  江面遼闊,兩岸青翠。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稱的江西省九江市,不僅坐擁三分之二的鄱陽湖水域面積,更全攬152公里長江江西段岸線。近年來,九江市累計投入60億元,拆除碼頭74座、泊位87個,騰出岸線7529米,打造長江百里“最美岸線”。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兩岸完成造林綠化1.3萬畝,退漁還濕1662畝,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和景觀岸線成為城市的“生態客廳”。

  據了解,2019年,中央有關部門累計安排約1237億元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精準支持的力度加大。1月至11月,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發放貸款3621億元、1529億元支持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

  經過各方共同努力,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出現可喜變化。2019年1月至11月,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到82.5%,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

  綠色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長江經濟帶集聚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均占全國40%以上,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長江經濟帶建成高質量發展經濟帶?這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

  在浙江,麗水市將98.5%的區域列為限制工業進入的生態保護區,90%以上森林和水域劃入自然生態紅線區和生態功能保障區,大力推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做好“點綠成金”文章。目前,麗水市有“麗水山居”農家樂民宿經營戶(點)3251家。

  在江蘇,南京市把燕子磯地區化工企業整治搬遷列為重點民生工程,徹底關停區域內所有化工企業,開啟從傳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的華麗轉型,讓綠色成為燕子磯高質量發展最美底色。

  在湖北,宜昌市把化工企業“關停搬轉”作為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2019年1月至10月,宜昌市規模以上化工企業80家,完成工業總產值625.04億元,精細化工占比達35%,比2016年提高21.8個百分點,化工產業進入精細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新階段。

  在四川,成都在高新技術產業上持續發力,2018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凈增超500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同比增長14.5%。

  綠色發展示范探索出新經驗——

  上海崇明島、湖北武漢、重慶廣陽島、江西九江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取得積極進展。上海崇明島圍繞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徑,2019年完成區內6364條段劣V類水體整治,建設4.6萬畝生態廊道,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生態垃圾分類閉環處置全覆蓋,“候鳥天堂”建設取得新進展。

  創新驅動發展邁開新步伐——

  上海建設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步伐加快,安徽、四川、武漢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扎實推進,湖北、湖南、四川創新型省份加快創建,合蕪蚌、重慶和浙東南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順利。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在沿江11省市重點支持3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

  2019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1.46萬億元,同比增長7.1%,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9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國的44.5%,占比持續提升。“這充分說明,抓長江大保護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能夠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說。

  協同發展,打造有機融合高效經濟體

  長江經濟帶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個有機整體,然而,中下游發展條件差異較大,中游、上游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分別為下游的60.3%和49.2%,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明顯。

  “共抓大保護”,關鍵是把握好“共”字。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制度建設持續發力,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不斷創新,共抓大保護合力持續增強——

  《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試行)》印發,“負面清單指南+沿江11省市實施細則”的負面清單體系形成;

  “三區三線”劃定和“三線一單”編制順利推進,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

  完善“國家—省—市”三級水質監測預警體系,在長江流域新增跨界監測斷面780個,實現長江國控斷面水環境質量統一監測、統一發布、按月評價、按季預警;

  在強化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旅游等合作領域,省際協商合作進一步深化……

  華東師范大學日前發布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19)顯示,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連續5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各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差距呈縮小趨勢。

  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一個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正在長江流域培育成長——

  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加快推進。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試運行一年完成竣工驗收,5萬噸海船可直達南京,3000噸級船舶可常年通達重慶;2019年6月,三峽樞紐首次開辟集裝箱翻壩路線,標志著“秭歸港—白洋港”為核心樞紐的多式聯運翻壩體系初步建成;2019年,長江經濟帶新開通鐵路運營里程數2684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數1959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000余公里;沿江11省市55個鐵路物流基地全部建成。

  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2019年1月至11月,沿江11省市開行中歐班列4685列,同比增長32%,占全國總列數63%。西部陸海新通道為長江上游地區開放發展注入新動能。2019年1月至10月,北部灣至重慶、成都、昆明等地的鐵海聯運班列達1713列,發運集裝箱8.57萬標箱,超過2018年的總和。

  “4年來,新發展理念在長江經濟帶得到成功實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真正成為共識,共抓大保護格局已經形成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成長春表示,未來,長江經濟帶應繼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