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記者杜燕飛)為進一步加強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以下簡稱“信保業務”)監管,規范經營行為,防范化解風險,保護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信保業務持續健康發展。近日,銀保監會發布了《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2017年7月,原保監會印發《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試行期限為三年,將于2020年7月到期。”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金融新業態的發展,信保業務風險發生了變化,現行規定的部分內容已不能完全適應保險行業和監管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需進一步規范和加強。

  記者梳理發現,《辦法》主要修訂內容有三大方面:一是進一步明確融資性信保業務的經營要求。如,提出對接央行征信系統等經營資質要求;進一步壓縮整體和單個履約義務人的承保限額;明確核心業務不得外包等獨立風控要求;明確每季度開展壓力測試等流動性管理要求。

  二是進一步強化保護保險消費者權益。針對銷售不規范問題,提出承保可回溯、強化合作方管理等要求;針對費率高問題,提出消費者可承受的經營原則;針對催收不規范問題,明確嚴禁催收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委外催收機構管控并制定準入退出機制等要求。此外,為防范非法集資風險,《辦法》明確禁止為不具有合法融資服務資質的資金方提供信保業務的行為。

  三是通過制度引導保險公司服務實體經濟。《辦法》通過設置彈性承保限額的方式,引導有能力、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加大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融資增信的支持力度;通過調整業務類型,擴大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領域。

  同時,為穩妥有序化解當前存量業務風險,《辦法》設置了6個月的過渡期,對已開展融資性信保業務但不符合《辦法》經營資質要求的保險公司,過渡期內,采取總額控制,逐步降低責任余額的措施,過渡期后,不符合《辦法》要求的保險公司停止開展融資性信保業務(含續保業務)。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辦法》的修訂以風險為導向,主要呈現以下三方面特點:

  一是聚焦重點業務,實施差異化監管。《辦法》區分融資性和非融資性信保業務,重點聚焦高風險的融資性信保業務的監管,提高對融資性信保業務在經營資質、承保限額、基礎建設等方面的監管要求。

  二是有收有放,兼顧監管與發展。一方面,《辦法》通過壓縮融資性信保業務的承保限額、擴大險種范圍(即商業性出口信用保險)等方式,控制風險敞口,防范業務風險;另一方面,《辦法》通過對融資性信保業務設置彈性限額的方式鼓勵保險公司為普惠型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持、通過適度調整業務類型,支持保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探索發展新業務領域。

  三是強化內控管理,促進高質量發展。《辦法》通過要求保險公司提升自身管控能力,促進信保業務高質量發展,在內控管理方面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系統建設、流動性管理、風險預警等,防范經營風險、流動性風險;在合作方管理方面,要求建立準入、評估、退出、消費者投訴等制度要求,降低合作的潛在風險。

  同時,該負責人表示,《辦法》的實施對防范信保業務風險、推動信保業務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和深遠意義。

  具體來看,鑒于《辦法》重點規范融資性信保業務,經過研判,對融資性信保業務可能產生以下影響:一是《辦法》實施后,短期內經營融資性信保業務的主體會減少,但鑒于減少的公司市場份額均較少,且設置了6個月的過渡期,故不會影響融資性信保業務的整體發展和服務能力。

  二是《辦法》通過設置彈性的承保限額,促使保險公司調整當前業務結構,預計融資性信保業務中個人消費類業務占比有所降低,普惠型小微企業的業務占比有所提高。

  三是《辦法》對融資性信保業務予以重點監管,同時,進一步明確了流動性管理、內部審計、合作方管理等內控管理要求,在存量風險逐步消化的同時,增量業務風險也將得到進一步控制。

  “《辦法》的修訂和發布,是銀保監會進一步規范信保業務經營行為、防范業務風險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提高行業風險管控水平的重要制度安排,將有利于信保業務持續健康發展。”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抓好抓實《辦法》的執行,密切關注執行效果,加大監管力度,并配套出臺保前管理和保后管理兩個業務操作指引,不斷提高公司風險管控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