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鄂爾多斯4月5日消息(記者李春雪)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一家非遺工坊里,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撖麗俊俯身調整著木制棋盤,25顆棋子在他指間流轉。這個曾在記憶中存在的“點油缽兒”游戲,如今已成為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文創產品。
“地上的10個洞像豬油燈的油缽兒,兩人各執25子博弈,先達目標者勝。”撖麗俊在非遺工坊中講解時,游客們正興致勃勃地體驗這款黃河流域流傳的益智游戲。
撖麗俊演示傳統體育游藝類競技游戲“點油缽兒”的玩法(央廣網記者 李春雪 攝制)
這位歷史系畢業的傳承人深諳解碼之道。幾年前,撖麗俊將傳統游戲從松軟土地“移植”至木制棋盤,通過3D建模建立標準化生產流程,使原本隨性的民間游戲蛻變為可批量復制的文創產品。在工坊展架上,“點油缽兒”已衍生出家飾擺件、便攜棋具等12款產品。
撖麗俊向參觀者介紹非遺工坊(央廣網記者 李春雪 攝)
“它不僅承載著農耕游牧文明交融的密碼,更是培養青少年邏輯思維的文化瑰寶。”內蒙古農業大學蓋志毅教授評價。
200余平米的工坊里,15位傳承人正與設計師團隊協作創新。鉤針編織技藝傳承人將傳統紋樣轉化為時尚飾品,竹柳編藝人使用模塊化工具提升效率,彩繪藝術聯合高校設計專業重現北疆風情。“我們希望以現代化審美結合傳統非遺傳承技藝,讓每項非遺找到最佳轉化形態。”撖麗俊這樣形容他的“非遺傳承人+設計師+高校智庫”鐵三角模式。
這種創新生態催生出驚人活力。2024年工坊開發26款新品,研學課程覆蓋3000余人次,非遺進校園、進景區活動開展8場。更難得的是,23位手藝人實現穩定就業,年收入達160余萬元。
撖麗俊為愛好者講解“點油缽兒”玩法(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參賽就是最好的推廣方式。”撖麗俊的工坊里,國家級、自治區級獎狀與專利證書引人矚目。過去幾年,他帶領團隊年均參加20余場文旅活動,將非遺傳承融入項目賽事、草原旅游等現代場景。
工坊創新的“菜單式課程”更顯智慧。16項平價非遺課程,傳承人現場演示,助教同步講解。蒙古象棋、狼吃羊等傳統游戲經規則優化,成為研學爆款。
站在獲評市級非遺工坊的新起點,撖麗俊的棋盤已布局更遠。籌建“北疆文化創新實驗室”,聯合高校開展黃河流域傳統色彩體系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開發“七旗會盟劇本殺”等沉浸式體驗,讓非遺走進Z時代生活。工坊三年規劃顯示,每年將投入利潤的30%用于技藝改良,持續推動15%的營收增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