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高攀路上的“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昔日老舊的工廠,如今,迎來了新主人,“涌蓮”、“且慢造物”等51家文創企業的進駐,讓這里成為了一座聚焦陶藝、園藝、創意手工等行業的文創“夢工廠”。
隨著成都發力擁抱新經濟,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新風口。今年以來,武侯區以“文創武侯”為統攬,以推動軍轉民、民擁軍深度融合為抓手,依托7322工廠內的清末建筑群,通過軍民深度融合,挖掘百年軍工文化底蘊,打造自然生長的“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有效促進了軍地協同創新發展。
創意微生態
無縫銜接歷史和未來
從高攀路通往“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沿途紅磚墻上的一排排文字、圖片訴說著一段歷史記憶。在這里,自然生長的文創新勢力格外茁壯……
這里的前身為7322工廠,又被稱作“白藥廠”。清末洋務運動期間,這里就是生產彈藥的地方,當時為了隱秘,大家都喊7322廠作“白藥廠”。經年之后,曾經的白藥廠已蝶變為“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如今已被市文化局確定為“成都市文化地標”,成為武侯高攀片區文創核心驅動引擎。
從去年開始,有幾家文創企業先后入駐,逐漸有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土壤和現實基礎。武侯區與7322廠搭建“軍民融合”平臺,全面挖掘百年軍工文化底蘊,對43.94畝老舊廠房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引進和培育八大類文創業態在此匯聚,打造自然生長的“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
在打造創意工廠之初,武侯區便通過精準對接,制定改造實施方案:整個創意工廠由一棟棟獨立的老倉庫組成,所有的獨立工作室、門店等都是直接在原倉庫的基礎上重新改造裝修。幾十年前傳統的青磚房被改造成了文藝小店,曾經斑駁的木質窗框被漆上了新的色彩。做到既支持文創產業發展,又提升“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整體形象。
如今,“修舊如舊”在高攀路26號有了最自然的呈現方式——從外表看,它還是一棟棟老廠房,但內部的結構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把所有能用的材料都用起來了,還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因此,在滿眼的藤蔓綠植下,依稀可見不同年代的影子。
文化微產業
形成文創產業集聚
今年以來,武侯區出臺了一系列文創產業扶持政策,鼓勵文創產業引進、支持文創產業做大做強、培育文創企業管理者和人才。
政策的東風為文化創意的自然生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一方面,積極為企業注冊、稅務登記等實行一條龍服務;另一方面以創業沙龍,以及組織參加區委、區政府舉行的招商說明會、推介會等形式,向已經入駐“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的文創企業和有意入園的企業宣傳投資環境和各種扶持政策,通過以商招商、產業招商、延伸招商、推介招商,成功引入一批知名度高、效果優的文創公司。目前園區文創業態涵蓋文化創意、體育健身、文旅文博、規劃設計、影視創作、餐飲娛樂、藝術培訓、商務沙龍八大門類的51家文創企業,集聚創業人員500余人,初步構建起軍地融合文創產業發展新格局。
最先入駐白藥廠的張燦,屬于“誤打誤撞”。曾主持藍頂美術館、成都當代美術館、銀川當代美術館等室內設計的他,一直希望尋找一處有
個性的辦公場所,通過對白藥廠一番了解,他決心租下一間廠房,把自己的建筑裝飾設計公司搬到這里。光是對廠房進行改造,張燦就花了80多萬元。
吸引眾人來到創意工廠的,不只是懷舊和文藝氣息。當年“誤打誤撞”到現在的“一席難求”,張燦特別驕傲自己當初的眼光,“這里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倉庫基本上都租出去了。今年政府又對園區進行了全新包裝升級,最大程度保留了我們渴望的自然生長原生態,同時也增加了游客的觀賞舒適性。”
隨著文創企業的入住,不只是傳統手工技藝,慢慢地創意工廠已經成為文創思想、文創產品的集中地,各種“小而美”的設計公司、畫廊、繪本館、國學堂等,共同將這里裝點得充滿活力。
“文創”微經濟
擁抱新經濟發展風口
在城市尋找失落的空間,尋找文化承載的方向,是時代的潮流。不但有文化價值,還有商業價值。
隨著“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的不斷發展壯大,文創氛圍越來越濃,如今廠區接近飽和狀態。為讓更多文創企業落地生根,武侯區拓寬工作思路,打破園區固有的環閉式發展理念,以文化創意產業要素輻射聯動,與所屬的高攀橋社區聯手,依托轄區7322廠,以及萬科金色海蓉一、二、三期,白云花園小區,魏瑪圈子小區,陽光春天小區等軍旅文化資源和載體空間,通過園區社區同頻共振,以社區營造的方式,打造“軍魂”文創項目,吸引文創企業在社區落戶發展。
由于文創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向銀行貸款和融資有很大難度。51家文創企業,如何從運營管理上,助力他們更好地發展?通過不斷探索,武侯區整合轄區銀行、基金、擔保等金融、類金融資源,強化銀企對接,解決文創企業的融資、上市等問題,通過資本帶動,撬動文創產業提檔升級,形成文創產業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大格局”。
下一步,結合轄區軍地融合工作實踐和現實基礎,武侯區將以做優載體、完善機制、創新舉措、育強產業為抓手,從文創產業落地的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和氛圍營造三個方面入手,細化實化項目打造工作。
本報記者 粟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