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平方米的書店里,兩萬余本連環畫占滿了三面墻。
劉高講述他的連環畫情結。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實習記者 鐘曉璐 攝影報道
提及“六一”兒童節,你會想到什么?頭扎羊角辮、眉心一點紅的校園文藝匯演,收到期盼已久的公主裙或四驅車,又或是外出享用一頓節日大餐……而對于像劉高這樣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男士來說,兒童節的記憶幾乎都與一樣東西有關——連環畫。“那時候兒童節如果收到一本娃兒書(連環畫),就是最好的禮物了,比現在的小孩得到最新款的手機還提勁。”
帶著這份童年記憶,1997年,劉高在成都開了一家專營連環畫的書店。21年間書店兩次搬遷。如今,位于天府廣場附近的20平方米空間里,不僅有數萬冊連環畫,更有人來人往的故事與情懷。
童年記憶
連環畫是最棒的兒童節禮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讀物極度匱乏的時期,圖文并茂的連環畫風靡一時。全民看連環畫,成為當時的風潮,1969年出生的陳文(化名)和1972年出生的劉高也不例外。
“當時只有新華書店賣連環畫,街上有很多租書的店。”聊起童年租連環畫的情景,兩人的記憶近乎重合:放學后,三兩小伙伴來到租書店,其中一人付2分錢租一本,坐在書店小板凳上翻起來,其他人在旁邊蹭著看;老板泡起茶、翹著腿坐在旁邊,看到也不多說什么。劉高書店里的一幅水墨畫,逼真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故事精彩、畫工精致,是連環畫備受追捧的原因。作為男生,劉高和陳文喜歡的連環畫類型也很像,“那時都有英雄崇拜情結,喜歡打仗的,比如《地道戰》《地雷戰》。”古典題材的畫冊,劉高也有涉獵,“娃兒書中有三國、五代十國、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故事,它還可以幫你了解一段歷史。”
那個年代,如果哪個在班級里有一本別人都沒有的連環畫,就是不得了的事情。因此,每到“六一”兒童節,父母給一兩角錢,他們大都會去買連環畫。
“叫上幾個朋友,為了省錢,步行幾公里去買書。”一人一本,回來的路上邊走邊看,“一定是先看別人的,自己的回家再看。”
拿著新買的連環畫結伴回家,成為劉高最快樂的童年記憶。
不為賺錢
八折售賣從不高價炒書
因為愛看書,畢業后,劉高開了一間書店。一開始,店里經營著各類書籍。只有當連環畫書迷光顧時,劉高才最提勁,總能和對方聊上半天,“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和小伙伴們一起看連環畫的光景”。
直到1997年,經歷長期市場低谷后,連環畫又開始大量出版,來店里找書的人多起來,劉高才決定開一家只賣連環畫的書店——連環畫之家。
21年間,書店兩次搬遷,最后落腳到天府廣場附近,許多老顧客也一路追隨。劉高回憶,1997年,西昌的代大爺到店里買過書,后來因為搬遷,老爺子找不到書店新址了,翻箱倒柜找出購書袋上的電話才聯系到劉高,“他給我印象很深,因為他當時來店時中午都不吃飯,為了省錢買書。”
20平方米的書店里,兩萬余本連環畫占滿了三面墻。每天上午到店,劉高整理好書籍,就沏壺茶,坐在門口的藤椅上品起來。“連友”光顧,除了選書,也會和劉高喝茶、擺龍門陣。
“真正的書迷,還是習慣來實體店買書。”劉高說。網購一是容易買到盜版,二是怕書的品相差。他組建的“連友”QQ群,已經有200多人,大多都是一路追隨書店的老“連友”。
書迷支持,劉高也以真誠回饋。“店里的書一般都是六八折進回來,八折出售。同樣的書,有些網上炒到幾百上千塊,但我從不高價賣。賺錢不是我的目的。”
“連友”之家
最割舍不斷與書迷的那份情
經營書店21載,于劉高而言,書店不僅是他生計所在,更像是連環畫書迷交流情感的地方,“連友”們的另一個家。
“我和‘連友’的情感已經勝過朋友,真的跟親人一樣。”幾乎每天光顧書店的張大爺有幾天沒見,劉高就會莫名牽掛,打電話過去沒人接,更是擔心得不行。西昌的代大爺每月收入1000多點,都要花900元買連環畫,“我知道他條件不好,每次都盡可能打折,連賣帶送,還能賒賬。”
這一點,在“連友”陳文那里也得到印證。“我家住西門,平時只要路過這里都會過來跟老劉擺一擺,這里就是‘連友’的聚集地,是我們重溫舊夢的地方。”
經常光顧這里的,大多是上世紀80年代之前出生的男性,最年長的有86歲。“大家走進書店,聊起連環畫,記憶都是相同的。”21年之間,到店購書的顧客形形色色,既有生活優渥的企業老總,也有起早貪黑的小攤販,“雖然這些人生活經歷各不相同,但是一聊起連環畫,距離馬上拉近了,特別有共鳴。”
更讓劉高欣慰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光顧書店。在日本、歐美動漫的沖擊下,傳統連環畫閱讀人群的斷層,是不少“連友”最心痛的事。因此,每當有小朋友走進書店,劉高基本都會送書。“你會發現,小朋友還是能看進去的,他們缺少的是接觸連環畫的機會和閱讀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