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濟南4月6日消息(記者唐磊 實習記者丁晨曦)在剛剛過去的2024—2025年采暖季,家住濟南商河縣城區的位女士感受到了明顯的不同,“往年家里的溫度會有波動,今年哪怕降溫,室溫也是穩穩當當的。”讓位女士感受到“穩當”的秘訣就是濟南能源集團推出的“智慧供熱大腦”。
“智慧大腦”讓供暖“知冷知熱”
“熱源調整時,前端用戶和末端用戶的反應時間相差10個小時以上,難以迅速響應室外溫度變化及用戶需求,容易出現局部、局時的浪費或不足,約20%的用戶曾反饋供熱溫度不穩定。”濟南能源集團所屬能投集團信息化辦公室總經理于兆閣告訴記者,此前調整熱量依靠人工手動調節,調節的范圍更多靠經驗,存在一定誤差;同時,即使工作人員每天花大量時間樓上樓下測溫,人工調節四至五次,也不能完全解決熱網的“時延”問題。
熱力客戶服務中心外景(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這些問題隨著“智慧供熱大腦”的上線得到了解決。走進濟南能源集團商河恒泰供熱公司的會議室,大屏上顯示著“智慧供熱大腦”的界面,實時監控、指揮調度、統計分析、健康體檢等模塊一應俱全,點開每個模塊,數不清的數據、圖表呈現在記者眼前。
“AI熱量平衡、AI流量平衡和AI均溫平衡是我們重點打造的三種調整策略。”于兆閣指著屏幕上的界面向記者介紹了三種主要的調整策略以及對應的調整方法,“自2024年11月供熱冷運開始,‘智慧供熱大腦’系統即開啟‘AI流量平衡’模式,對供熱管網進行動態調控,僅1小時即達流量平衡狀態,較傳統調節效率提升5倍。”于兆閣告訴記者,正式供暖后,AI流量平衡模式就調整為AI熱量平衡模式,通過“智慧供熱大腦”實時監測熱網的溫度、壓力、流量、熱量及用戶室溫等關鍵數據,結合天氣預報,通過負荷預測和熱量平衡算法模型,實時調整電動調節閥,消除遠近差異、早晚差異,供熱系統完美實現熱量動態平衡。
工作人員正在記錄“智慧供熱大腦”平臺上的參數(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智慧供熱大腦”是如何做到精準、有效調控的?神思電子技術研究院院長田鈿通過通俗易懂的例子向記者講述了“大腦”的運行邏輯。“我們收集了去年和前年兩個供暖季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水網運行和人工調控的規律,比如說熱水到每一個換熱站的時延和熱損是多少,就能明確什么時候需要對閥門進行調控,我們還引入了反饋式強化學習機制,指導我們如何對閥門進行調控。”田鈿舉例說,“比如我們需要將一個閥門的開度調整為10%,我們會看反饋情況,即有沒有調整到10%;如果達到了10%,那有沒有達到預計的調溫效果,根據這些反饋內容,我們每5分鐘調整一次閥門,再根據反饋的數據決定下一步如何調整閥門,一個小時內就可以實現全網平衡。”
“智慧大腦”讓暖流“綠意盎然”
“智慧供熱大腦”的投入運行,不僅讓溫度調控變得更加“穩當”,也讓節能降碳、降本增效有了強有力的抓手。對于這一點,商河恒泰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韓鵬有更深的體會。
“正常來講,供暖是通過加熱介質(軟化水)實現將熱量通過管網和換熱站等送至用戶家中的過程,這個過程從熱源到最末端需要大約10小時,此前為了保證最末端的取暖效果,熱源需要大約10小時前就要提升溫度,在這期間,近端就處于超供狀態,遠端處于欠供狀態,近端就出現了資源浪費的情況。”韓鵬舉例說,“智慧供熱大腦”上線后,面對同樣的情況,通過精準控制閥門,“系統會智能調節近端閥門開度,引導更多熱水優先流向遠端。在保障末端供熱品質的同時,大幅降低近端無效熱能損耗,實現系統化節能。這樣近端只需提前2個小時恢復閥門開度即可滿足熱量均衡輸送。”同時,對于閥門的控制完全由AI進行操作,不需要供暖管家到現場調控閥門,也減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
商河一小區換熱站內景(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記者了解到,商河縣目前有75座換熱站,385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2024—2025年采暖季,“智慧供熱大腦”對熱網進行了14.9萬次精細調節,反饋溫度不穩定的用戶比例降至5%以下,此外還實現了4%的能源節約,較上一采暖季3.03%的節能率再提升0.97個百分點。
“通過應用新系統,熱力系統生產調度、設備管理等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實現了熱網調度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跨越,終結了‘憑感覺燒鍋爐、靠經驗調管網’的粗放時代,推動了城市能源效率提升。”韓鵬總結道。
“智慧大腦”讓服務“更有溫度”
“現在的工作真是比以前輕松太多。”在與供暖管家龔新華的交流過程中,“輕松”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龔新華告訴記者,作為供暖管家,每個人平均負責5-6個換熱站,覆蓋近2500戶用戶,“往年到采暖季時,需要我們到每樓甚至每個單元進行手動閥門調控,每天的微信步數基本都在30000步以上,還需要騎著電動車不同小區來回跑,一輛電動車的電都不夠用。”談及此前的工作感受,龔新華覺得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感覺做了很多無用功”。
龔新華與同事正在對換熱站設備進行檢查(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作為常年奔波在供暖一線的工作人員,“智慧供熱大腦”上線后帶來的變化,龔新華感知更深,“現在每天的微信步數也就不到7000步。”微信步數的變化是龔新華工作狀態改變的一個縮影。“通過平臺,從手機上就能看到換熱站的情況,如果有客戶打電話反映家里溫度不夠,基本上不用去小區,手機上就能解決。”
在龔新華看來,平臺的上線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許多“無用功”,如今的他依舊需要走訪入戶,不過主要工作不再是調控閥門,更多的是對供暖設備進行清洗、檢查和維護,“如今有更多精力把工作放在服務用戶上面,用戶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也有了明顯提升。”
位女士的反饋驗證了龔新華的說法:“確實變化很大,給供暖公司的老師兒點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