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被誤以為消防設備,需要普及推廣讓普通人敢用會用。
在晚高峰期的地鐵世紀大道站,記者沿6號線至9號線換乘路線行走,分別在6號線(往東方體育中心)站臺、9號線站臺與途經的一處服務中心看到AED設備,這個約30厘米高、20厘米寬的便攜箱被置于玻璃箱內,玻璃上有明顯的紅十字、心臟標識與AED字樣。
“平時注意過這個急救設施嗎?”“等車時看過,但覺得應該和消防設備一樣。”面對提問,乘客王小姐反問記者,“這個應該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吧?”市紅十字會事務中心副主任兼培訓部部長姚月琴笑著搖頭:“AED使用很簡單,只要經過正規培訓,人人都能成為救護者。”
在培訓人員的指導下,記者嘗試了AED 模擬使用:首先,取出并按下電源按鍵后,按照語音提示撕開密封的貼片包裝;第二,其中的黃色與紅色兩片貼片即作用于患者的電極片,根據圖示分別貼于左胸部上方與右胸部下方,并將電極線插入AED相應插口處;第三,機器語音會立即提示“正在分析心律”,并根據實際情況告知應電擊還是繼續人工救護,使用過程不超過1分鐘;需要注意的是,除AED語音提示“離開患者”外,其余時間施救者都應持續進行心肺復蘇(CPR)搶救,保證胸外按壓頻率在每分鐘100至120次。
不難發現,CPR與AED對于心臟驟停患者而言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可以說,CPR是必須的,AED則主要用于患者出現室顫、房顫癥狀后進行早期除顫,AED并非對所有心臟驟停患者都有效。”周小杭解釋,“但普通民眾作為救護員時無需擔心,AED為全自動智能機器,若患者沒有相關癥狀,電極片不會放電。也就是說,有些老百姓擔心‘搶救不成反把人電死’的情況絕不會發生。”
推行AED項目已近兩年,在周小杭看來,在普及如何使用AED之前,向社會傳遞學習自救技能的重要性與渠道更為重要。“一是讓大家認識AED這臺機器,知道它長什么樣、在哪里,即便不會操作,必要時可以向專業人員呼救;二是在進行專業急救培訓后,普通市民也能勇敢地向他人伸出援手。”
去年11月1日,《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施行。這一被稱為“好人法”的法規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場所和單位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率先提出社會急救免責,“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法律責任。”
“我不是醫生,我沒有上過醫學院,你跟我講人體器官我不太懂,而我就是要讓你活著等到救護車接你走,讓你不會受到二次傷害,我就有可能救你的命。”這是一名參與急救培訓的市民曾寫下的感悟。周小杭說:“我們希望在每個緊急關頭,這座城市都有人愿意站出來施以援手。”
題圖說明:AED設備主要由機器主體與電極片組成。
欄目編輯:孫剛 題圖來源: 黃楊子 攝 圖片編輯: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