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來于南美洲、歐洲的航線上,4艘紙漿船“步履不停”。它們來自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建造之時采用了船舶能效設計指數,使建造的船舶能效提高了20%—30%,能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航運業綠色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步。但是,不管是節能改造還是引進新設備和低碳技術,前期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2024年上半年,中遠海運集團所屬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這4艘船作為標的物,獲得了一筆來自交通銀行的7.5億元人民幣固定資產貸款,這是國內首筆水上運輸業轉型金融貸款。

這筆貸款所依據的正是去年年初生效實施的《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試行)》(以下簡稱《目錄》)。去年12月10日,《上海市綠色項目績效評價指南(試行)》發行,為綜合評價一個綠色項目的效果提供細則。

點“綠”成“金”,從規劃操作路徑到明確項目完成后的評價標準,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鏈條,正在延伸得更長、更深遠。

創新產品

“我們有綠色融資、轉型融資的需求,交行也正在探索轉型金融貸款產品的落地場景。上海市委金融辦印發的《目錄》,為銀企兩方的合作明確了轉型方向與降碳路徑。”中遠海運發展資金管理部副總經理張新梅說,“中遠海運發展將利用這筆貸款,進一步推動公司的綠色發展,助力實現低碳、環保的運營模式。”

類似這樣的“全國首單”,上海有很多。銀行業創新推出不同產品,讓資金向綠色項目傾斜。比如,交通銀行參與承銷發行了全國首單以國家新能源補貼款為底層資產的“碳中和”資產支持票據,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全國首單綠色個人汽車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等。

保險業則扮演好“壓艙石、穩定器”的角色,為綠色項目提供保險保障。比如,中國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與示范區先行啟動區金澤鎮、朱家角鎮合作首創并落地生態綠色環境救助保險,成功簽發首張“上海市浦東新區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示范條款”保單。

不難發現,在上海,綠色金融形態多樣,債券、理財、租賃、保險、基金、信托等都被納入了“工具箱”。正如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陜晨煜所說,“上海擁有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充分的人才、豐富的應用場景,發展綠色金融的條件比較好”。

良好的資源稟賦賦予了上海探索綠色金融的先天優勢,一個完整的綠色金融產品生態圈正在上海逐漸形成。

建立平臺

產品有了,但一些現實難點無法回避,比如綠色信息分散、綠色甄別難、融資難等。怎么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讓供需有效對接,是上海正在思考的問題。

以供需對接信息不暢為靶點,上海市聯合征信有限公司想了個辦法——打造平臺。企業可以在平臺上把綠色項目融資需求公開,金融機構也可以按圖索驥,找到目標客戶,上海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就這樣應運而生。截至去年12月25日,平臺累計接入銀行、融資租賃、基金等金融機構44家,上架73個金融產品;累計申報綠色項目263個,其中169個項目已通過平臺綠色認證,實現融資約171.37億元。

有了平臺,效率確實提升了不少。吾盛(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把子公司的項目放在平臺上進行融資需求公示,興業銀行在平臺關注到這一需求,第一時間對接聯系,通過行內綠色通道快速開始授信審批。

“原來銀行獲取這一類項目可能比較困難,需要客戶經理去跑且不容易對接到。現在通過這個平臺,相當于做一個‘摘牌’的動作,摘下來后,通過對項目基本信息的了解進行對照,可能幾分鐘就能完成初審。”興業銀行上海分行戰略客戶部(綠色金融部)總經理周步新說。

讓資源對接、流動起來,是平臺的天然優勢,也是樞紐的應有之義。在上海,流動起來的除了綠色金融產品,還有綠色資產。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上海是全國最早啟動碳交易試點的地區之一。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交易中心落戶上海。

十年來,新的探索和創新正源源不斷發生。

去年年初,上海環交所正式推出上海碳市場回購交易業務,首批次已經有10家會員機構及企業達成7筆碳回購業務。12月24日晚間,國元證券、財達證券、興業證券等多家券商發布公告,公司自營業務可在境內合法交易場所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同樣也是在去年12月,太保產險上海分公司、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安悅節能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車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合作落地了首單上海碳普惠碳資產損失保險。這一產品為碳資產持有者提供碳普惠碳資產的風險保障,通過保險填補了在該領域風險管理的空白。

不難看出,在上海,面對綠色金融這道必答題,參與的主體越來越豐富,一個真正的樞紐正在形成。

引領標準

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上海去做。

以中遠海運轉型金融貸款為例,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虹口支行副行長張宏達坦言,“主要難在新”。從《目錄》正式生效,到這筆貸款落地,中間隔了兩個月。“沒有落地過程的參考,這是最難的。”

當困難被克服之后,這個答案就變成了行業內一張可參考的圖紙。一個行業的影響力由此而來,當圖紙越來越立體時,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也就更加凸顯。

不過坦白說,放眼全球,綠色金融也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甚至就連綠色金融的內涵,在不同的地區也各有不同。“歐洲更聚焦氣候變化,我們關注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等問題。”陜晨煜表示,和國際接軌是有必要的,但也要充分考慮轉型風險對經濟的沖擊。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長馬文杰認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成為標準的制定者,服務對象一定不僅限于上海、長三角,而是要服務全國乃至全球。

標準是引領,也是長期管理的抓手。值得一提的是,最終落地的這筆10年期轉型金融貸款掛鉤了4艘船舶運營的碳強度指標,由于新船出廠的碳強度指標(CII)已經達到最高評級A類水平,根據《目錄》,銀行提供了最優利率,同時將對貸款人進行全周期觀測,并設置“回頭看”機制。

關于標準的探索,上海并未停止腳步。上海市融資租賃行業協會成立了綠色租賃專業委員會,去年8月2日,全國首個綠色融資租賃地方標準《綠色融資租賃項目認定規則》發布,納入上海綠色金融服務平臺綠色租賃項目認證的參考標準之一。截至去年12月25日,綠色租賃專業委員會已累計申報121個項目,其中82個通過綠色項目庫識別,涉及融資金額110億余元。

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探索,步履不停。

編輯:林馥榆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