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月22日消息(記者王渝新 吳善陽 楊靜 韓曉余)這幾年,上海“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了。市教委公布的2016年“綠色指標”測評數據顯示,上海小學學業水平優質均衡程度不斷提高,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的學生學業成就較為均衡。從達標率看,連續幾年上海小學生在語文學科和數學學科上的達標率均在99%左右,處于高位水平。從區際均衡看,由區級層面的因素造成的學業成績的差異比例,小學語文比2014年下降5.1個百分點,小學數學比2014年下降1.8個百分點。從校際均衡看,由學校層面的因素造成的學業成績的差異比例,小學語文比2014年下降2.6個百分點,小學數學與2014年基本持平。從學生群體看,男女生、上海戶籍和非上海戶籍學生的語文、數學學業水平達標率均超過98%,無顯著差異;從家庭經濟社會背景的影響看,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在變小。這些數據表明:上海近年來實施的學區化集團化辦學、郊區義務教育學校委托管理、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等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舉措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市、區兩級新優質學校集群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82所,約占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25%。
市政協委員朱乃楣是普陀區洵陽路小學校長,從不起眼的學校到新優質學校,從家長看不上到社會都認可,學校的變化是上海教育均衡發展的縮影。在她看起來,家門口的好學校需要更多的家長喝彩。全社會都要來關心新優質學校的建設,肯定它的成長進步,摘掉有色眼鏡給它一個客觀的評價。新優質學校成為主流,社會評價發生根本變化,真正的素質教育就能開出絢麗的花朵。
2014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整體通過國務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認定,標志著上海義務教育步入了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的發展新階段。為破解市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上海近年來著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聯動發展機制,激發學校變革內生動力,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整體提升城鄉學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努力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讓城鄉居民享受更加優質公平的教育。
目前,上海已經實施城鄉統一的“五項標準”:一是完善學校建設標準,重點是做好“一場一館一池”(學生劇場、室內體育館、室內游泳池)建設和改造。2016-2017年年累計完成新建、改擴建和維修“一場一館一池”項目269個。二是優化學校教育裝備配置,重點是加強中小學創新實驗室、中小學圖書館和安全教育共享場館建設。2016-2017年累計完成設施裝備項目1535個。三是加強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重點是優化學校信息化教與學的環境。2016-2017年累計有733所學校無線網絡全覆蓋,9259間教室建成互動式多媒體教室,為教師累計配備移動終端30757臺。四是統一城鄉教師基本配置標準,重點是加大優質教師統籌力度。1219所學校實現小學至少1名、初中有5%高級職務教師的目標,其中嘉定、徐匯、青浦、金山等區100%達標。五是統一城鄉學校生均經費標準。2017年起試行義務教育生均經費標準,其中普通小學每生每年23500元、普通初級中學每生每年29000元。
無獨有偶,政協委員、上海華壘石材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春華也對教育均衡十分關注,他帶來了《關于上海義務基礎教育校際均衡發展的建議》的提案。他指出,上海基礎教育當下最根本的問題是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之間的矛盾。他提出了整體規劃、多方參與、項目引領、集群發展的工作思路。
近年來,上海通過委托管理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已實施五輪,累計托管農村學校208所(次),覆蓋班級4400個(次),惠及學生約16萬人(次),一批郊區義務教育學校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學生和家長對委托管理的滿意度分別達到91%和92%。從2017年起“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每三年實施一輪,包括郊區義務教育學校精準委托管理和城鄉學校互助成長項目兩項核心內容,努力形成城鄉學校合作共進的新格局。首輪精準委托管理42所、互助成長項目34所,覆蓋全市所有郊區。
客觀地說,上海四分之一的學校已經入列新優質學校,“家門口的好學校”已經有了一定的數量。但另一方面,市民對優質教育的期盼、對選擇學校的焦慮卻依舊強烈。我們希望在上海“兩會”上聽到更多代表、委員對于教育發展的真知灼見,推進上海教育取得均衡發展的更多成果。隨著上海的新優質學校越來越多,讓市民的獲得感越來越實在,從而老百姓美好生活、優質教育的需求得到真正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