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聞網訊(西安晚報記者 職茵)近來,一股非遺熱席卷西安,令整座城市各個角落里都刮起一陣非遺旋風,使得西安市民沉浸在非遺熱帶來的懷舊氛圍中,從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貴遺存中汲取養分,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獨特而深邃的中國工匠精神,獲得了更多的人生體驗與藝術享受。
精妙非遺作品承載中國民間文化記憶
連日來,先是來自浙江的龍泉劍在西安美術館亮相,令西安觀眾第一次被寶劍展所帶來的氛圍震撼。緊接著,由省文化廳主辦的陜西傳統手工技藝大展在曲江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從全省6000多個非遺項目中精選出的83個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在西安觀眾眼前。
這些作品具有濃厚的陜西鄉土氣息,凝聚著一種不朽的精神力量,反映著陜西民間藝術的基本概貌和發展軌跡。除了國家級非遺項目皮影雕刻、楮皮紙制作、鳳翔木版年畫、西秦刺繡、澄城堯頭陶瓷、黃陵面花、安塞剪紙、綏德石雕,也有印臺糖畫、長武社火臉譜等“冷門”非遺項目,全面展示了陜西傳統手工技藝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質樸淳厚的鄉風民俗底蘊。80余位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大師還在現場向觀眾展示絕活,積極傳藝。其中,是20米長的“剪花娘子”庫淑蘭巨幅剪紙最具震撼效果,她是中國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杰出民間藝術大師”,盡管人已逝,但其斑斕絢爛的作品留下的想象空間,令無數觀眾駐足遐想。這一批老藝人,以自己數十年對于中國民間文化的堅守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工匠精神的彌足珍貴。
后繼乏人的老難題正在改善
農耕文明的遺存正在消逝,非遺傳承依然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在過去,靠一門技藝可以養家糊口。而今,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傳統手藝只會以更快的速度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長武縣的社火臉譜,傳承人年事已高,但耍社火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有限,難以養家糊口,所以很難吸引當地年輕人學藝。”長武縣文體局文化股股長劉丹龍告訴記者。不過,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李紅軍看到了更多希望,他告訴記者,人們的非遺保護意識正在增強,民俗文化日漸逐漸復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展示活動,正在為其生存和發展注入活力。
非遺的種子只有根植于孩子們心中,傳承的未來才有希望。12日下午,100位來自高新一小的孩子與家長走進北郊覺心堂,在老藝人手把手的帶領下學習雕版印刷、面花及皮影制作。當孩子們跟隨民間藝術家汪海燕顏料繪出一幅幅花俏的小毛驢、豬八戒、孫悟空、大公雞時,都被自己的筆下會動的驢皮小人兒打動了,孩子們給皮影裝上竹簽,跟隨古老的音樂,爭著在幕布前讓皮影動起來,大家紛紛感嘆:“我學會制造古代動畫片啦!”雕版藝術家谷煒告訴記者,這些孩子們只有六、七歲,這些非遺項目都需要扎實美術功底,沒想到孩子們能獨立完成的這么出色。看來,將非遺作為手工興趣課,讓孩子們親自體驗制作或演出過程,比任何講解或者靜態展示都有效果和力度,這是非遺植入下一代心靈的關鍵。
截至目前,西安鼓樂、中國剪紙、華縣皮影戲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冬天,非遺熱給這座城市的文化傳承增添了更多溫度。未來,活躍在這座城市的非遺工作者們,將會非遺傳承方面花費更多心血與努力,想出更多好點子,讓中國工匠精神與傳統文化不斷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