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4月5日消息(記者侯凱奇)在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支撐下,4月2日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正式發布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輕量型、低成本的課堂教學質量分析場景應用系統——“AI教研員”。

據了解,該系統基于85套標準與4761套教師行為編碼數據庫,通過課堂實錄、自然語言分析為教師生成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和有效反饋建議,成為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工具。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無需硬件投入,只需一臺手機即可完成診斷,真正實現了為每位教師貼身配備一個專家級教研員的夢想,破解了“教研下鄉難”“請不起,等不到”“憑經驗,靠感覺”“課堂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

“從以往的東奔西走到現在的輕裝教研,通過該系統實現了大規模、常態化的課堂診斷,彌補了教研員短缺的短板,讓教研效率大幅提升。”“AI教研員”聯盟校代表高陵區教研室教研員魏小玉認為,“AI教研員”的課堂分析報告為教師及教研員提供了客觀且量化的課堂標準依據,教研從“經驗直覺”轉向“數據決策”,助力教研工作實現質的飛躍。

4月2日,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舉辦“AI賦能課堂質量提升”新聞媒體懇談會。會上,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總校長羅坤作《看見成長 “育”見未來》專題報告,羅坤表示:“系統已實現三大突破:一是課堂實錄轉寫準確率達95%以上,每節課后自動生成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診斷報告;二是首創‘雙模型協同評估’機制,通過Qwen Max與DeepSeek R1交叉驗證提升評估科學性;三是構建教師動態成長檔案,實現從‘經驗教學’到‘數據驅動’的轉型。”

“AI教研員”系統的成功實踐,不僅為人工智能在教學場景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范例,更為推動教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和“強師計劃”規模化落地注入了新動能。據介紹,目前,“AI教研員”已在全國10省(自治區)31市43區(縣)、330所項目學校落地應用。懇談會現場,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宣布啟動“千校啟航”公益行動,計劃在2025年為千所學校免費接入“AI教研員”系統,進一步擴大普惠范圍,讓先進技術服務于更多師生。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