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共同梳理出2019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其中,消費新場景帶來的維權新挑戰尤為值得關注。中消協表示,隨著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我國消費前景廣闊,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將持續增強。面對挑戰,中消協將總結經驗,加強防范,協同社會各界共同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在新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直播帶貨”尤其是“網紅帶貨”成了電商新風口。但是,快速發展之下,“直播帶貨”中的產品質量、售后問題、主播虛假宣傳問題、平臺數據造假問題等,不僅影響了公眾的消費體驗,也損害了商戶的利益,一些“直播帶貨”造成的“兩頭坑”事件頻頻引發輿論關注。

  針對這一現象,中消協認為,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行業良性發展,還須完善監管制度。首先,平臺既要完善誠信評價機制、提高準入標準,做好自律,也要引導、敦促主播在相關領域形成更強的知識儲備和專業度,做好對平臺內商家與主播的他律。其次,監管部門應加快“直播帶貨”法治化監管建設力度,提高“直播帶貨”違法成本,增強監管震懾力。對于出現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帶貨”行為,應依法從嚴查處。還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體系,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監督權,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通過多方協同共治,引導“直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去年8月,某AI換臉軟件受到熱捧。用戶使用該款軟件,只需上傳自拍照片,即可生成“換臉視頻”,將自己變成影視片段的主角。但在該軟件走紅的同時,質疑其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的討論也受到輿論關注。

  專家指出,當前生物識別信息是重要的個人信息逐漸成為共識。技術發展促使“人臉”等數據在越來越多場合被使用,指紋、虹膜、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所有生物識別技術本質上與數字密碼一樣,具有可復制的特性,因此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也容易泄露。數字經濟形態下,以逐利為主要目標的公司很難主動割舍數據帶來的競爭優勢,僅靠企業自律,用戶隱私難以獲得很好保障。對于這些可能侵犯公眾隱私的新業態,監管手段與方法也須與時俱進。(記者 齊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