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市民再到股東,身份變了三變,日子也是越過越好。”社區股改工作基本完成,胡書銀即將成為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東,對于這個新身份,老胡充滿期待,“以后每年都會有分紅。”

  胡書銀是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五里墩街道青陽路社區居民,9月初,社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接近尾聲,包括他在內的4723名居民被界定為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東。“他們都是村改居前的村民,見證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歷程。”青陽路社區黨委書記劉建軍說。

  2002年之前,青陽路社區還是城郊的一個農村,村民都以種菜為生。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當年3月,合肥市對相關區劃進行了調整,青陽路社區隨之掛牌成立。農民變成了市民,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變革。胡書銀回憶,土地被征遷后,大家不再種菜,紛紛在市區謀生計。“我在企業打工,每月工資加上失地農民保障金,比原來種菜收入高多了。”進城后生活逐漸穩定,老胡很滿足。

  與此同時,集體經濟也在不斷壯大。“村改居”后,社區的房產成了優質資源,每年能為集體帶來600萬元的房租收入。但這些資金怎么管理、如何盤活,一直是群眾關心、社區操心的事。“進行股份制改革,社區在資產經營上會有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更好發揮集體資產應有的作用。同時,確權到戶后更加透明,群眾放心,還能多受益。”劉建軍表示。

  去年9月,根據五里墩街道的相關實施方案,青陽路社區成立領導小組,進行清產核資、確定專人專責,制定實施意見、改革進度表及工作流程圖,全面推進股改工作。經過一年的推動,清產核資、人員身份界定、股權量化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居民股權證書即將發放。

  “重點在于人員身份界定,這是股改工作的基礎。”五里墩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青陽路社區由“村改居”而來,城市化過程中,集體成員身份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避免糾紛,社區最終以“村改居”時戶籍在冊人口為標準進行人員身份界定。經過三榜公示,社區4723名失地農民被賦予了“股東”新身份,成為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東。

  新身份帶來新福利。今年90歲的焦其和,是社區年齡最大的“股民”。此前,根據社區高齡老人慰問辦法,焦其和每年能享受到近萬元的慰問金。這次股改,又能讓焦其和多了一份固定收入。“看病有補貼,年節時有慰問,馬上又給分紅,各種保障越來越多,日子是越過越舒心啊。”焦其和高興地說。(記者 范孝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