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天蒼蒼、野茫茫”的科爾沁草原發展起了工業,在綠色草原上發展工業,農牧民增加了收入,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是個好事。但這樣的做法也不禁讓人們對草原環境的保護捏了一把汗。
對此,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朱煦表示,科爾沁工業發展,代表了改革開放之后,典型的工業化進程模式。
朱煦:從科爾沁草原的工業化過程來看,應該說是典型的改革開放后,從傳統的農牧業到工業化的進程,它自然會帶來農民更多的就業,當地經濟和財政更多的收入,包括像味精產業曾經的輝煌,都應為成為這一輪發展過程當中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
朱煦表示,在科爾沁草原這樣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下,想發展工業是完全可以的,也無可厚非。但要注意,在發展過程中,協調好與自然條件的關系,以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朱煦:其實是和它的先期投入,以及項目、設備的環保要求的高標準有著密切各關系,而高標準意味著高投入。以往,我們這種高投入實際上是受到限制的,無論我們是通過貸款解決資金,還是通過各種融資。但是今天,我們融資渠道更豐富,大家對環保理念的認識更具共識,所以在初期投資的時候安排更多的資金來完成,或者著重的完成對環保的投入,比如包括排放、包括安全生產、包括對更高端的綠色設備的引進,以及對項目更苛刻的要求,這對未來都成為可能,但是在過往的發展當中或者是初期的發展當中,這是非常非常難的。當然在這樣一個理念的支撐下,未來草原發展它在項目選擇上,更應該是一個窄選擇,而不是寬選擇。所謂窄選擇就是它在環境苛刻程度上,土地資源利用上,以及對資源承受力的考量上要有更多的克制,而不是更多的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