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7日消息(記者紀翔 范存寶)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打響扶貧攻堅戰,扶貧模式是關鍵。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電子商務日漸融入農村,帶來的不光是琳瑯滿目的商品,更多的,是脫貧致富的商機。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不僅開闊了農村人的眼界,也讓昔日里只能在家門口買賣的農產品找到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近年來,江西省將農村電商發展作為創新精準扶貧特色,拓展扶貧致富的新渠道,讓“電商扶貧”模式在全省遍地開花。當扶貧遇到電商,究竟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電商大樓,一排排的電腦前坐滿了網店老板,他們中很多過去都是各鄉鎮的貧困戶。現如今,他們都在互聯網上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當地農民黃凌波身有殘疾,求職中曾屢屢碰壁。今年初,他免費參加了當地組織的網店技能培訓,很快在網上辦起了江西特產超市,現在月收入4000多元。
黃凌波:相當于是給我們一個平臺。對于我們而言,完全是個門外漢,所以說要有老師帶嘛,有老師帶總比我到處亂撞好。
從去年9月份開始,南昌新建區以優惠政策引進一批平臺型企業,專門針對貧困戶開展電商培訓,并提供創業支持。目前已培訓4000多人次,其中400多貧困戶在互聯網上開起了網店,徹底擺脫了貧困。全城電商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蘇愷綏說,電商扶貧能真正做到精準扶貧。
蘇愷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把產品的數據包做好,供他們免費使用。他們有非常好的貨品渠道,我們有非常好的電商服務,他們不用自己把貨屯到家里面,產品的訂單信息到我們平臺上,由我們這邊統一倉儲來給他發。
扶貧要扶到點子上,更要善打“組合拳”。江西省吉安市讓貧困農民以土地勞力入股專業合作社,依托線上電商平臺銷售農副產品,幫扶貧困農民種植的竹蓀從過去價格低廉、面臨滯銷到優質高價、市場脫銷。如今,吉安市貧困戶們搭上了電商脫貧快車,產品暢銷網絡,利潤翻番。
近日,記者來到江西省井岡山市黃坳鄉井然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時,當地郵政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好開著郵政快遞車來到合作社取貨。
井然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由于信息不對稱,銷售渠道單一,合作社生產的竹蓀屢屢遭遇收購商壓價,且時常面臨滯銷的困境。去年,當地郵政公司對合作社進行幫扶,按照“村郵樂購+合作社+貧困戶”的電商脫貧模式,將農產品放上網銷售。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井岡山分公司電商中心主任張寒松:
張寒松:我們主要是以兩塊對他們進行幫扶,第一塊就是從硬件設施這一塊,投入到硬件設施包括電腦電視,大約四到五萬塊錢;第二個就是,從線上我們給他運營推廣,通過我們郵樂購平臺,郵政公司的平臺,向社會推廣他的產品,包括我們后臺四到五個人幫他從產品設計、信息收集、產品上線,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流程。
有了電商的幫助,合作社生產的竹蓀從過去批量外銷轉為小批量訂單銷售,受到市場歡迎,并賣出好價錢,利潤也較以往翻番。井然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小兵:
黃小兵:像以前是走批發,價格比較低,80塊錢一斤,那現在電商這一塊,每斤的話可以達到一百七八十塊。
今年,黃小兵加速了合作社土地流轉,種植規模達90畝,年產竹蓀13000多斤。合作社接受村里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產業扶貧基金入股,享受網上代銷農副產品、勞務酬金、土地租金、合作社分紅等各項幫扶收益,確保每年每戶產業分紅收益不低于扶貧基金的15%。
黃坳鄉洪石村小河組的曾鶴梅一家六口人,自己常年體弱多病,兒子和妻子又因去年患有重病,兩人花去醫藥費20多萬,一家人年收入不足3萬元,被評為村里的藍卡戶。今年,他們以1畝土地和政府補貼的5000元資助金為股份加入到井然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收入增加不少。
曾鶴梅:土地承包有一部分,還有平時要做事,比如說種竹蓀,采摘竹蓀,包裝,烘干,六十七十一天,像我們兩個老的也可以做,小的也可以做,這樣一個月可以添補一兩千塊的收入。
據了解,為推動農村電商扶貧,江西省吉安市近期制定了《2016年吉安市推進電商脫貧工程工作意見》,計劃在縣級建設運營服務中心12個,在貧困村建立200個“村郵樂購”電商站點,打造電商脫貧示范村5個,培育電商脫貧帶頭人60名,重點負責電商應用培訓,組織農產品上線推廣、品牌包裝和寄遞發貨等,電商脫貧將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越來越顯要的作用。
據了解,目前,江西60%以上縣、市、區建立了電商產業園、電商創業孵化基地,電商銷售額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翻番增長,有力帶動了農民就業創業、貧困戶脫貧致富。江西省商務廳現代服務業處副處長潘茂棟:
潘茂棟: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帶動種植業、加工業,和包裝、倉儲、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真正把資源優勢變成產業優勢,促進農民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