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有熱度、有態度”
凡事有理,我是高凡。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關鍵詞是——人。
老人?年輕人!
87歲袁隆平演講飆英文
我們先從一位老人聊起。7月11日,87歲高齡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某高端論壇上,用流利的英語做了20分鐘的專業演講。開場時袁老還謙虛地說“I speak broken English”(我英語說得不好),結果那么多專業術語連個磕絆都不打,這可比動不動就“今天真HOT”“你人真NICE”的小年輕強多了。
同樣在本周,入伏后的高溫席卷全國,能定外賣的就都不出門吃飯了。有一位從農村老家來北京打拼的90后姑娘歡歡,就放棄了高爾夫球童的工作,選擇成為外賣送餐“女騎士”。
這一老一少之間,有什么聯系?其實,他們身上體現的,都是對職業的選擇、對事業的耕耘。
作家冰心有一篇文章《生命從八十歲開始》,而袁隆平在去年,也就是86歲時又一次“不消停”的發起了一項挑戰——種出“海水稻”。你說他是老人?我說我們是“不安分”的“同齡人”。
無論種稻、種谷還是打工做生意,都不僅僅是一份營生,更是一種事業,不受年齡限制。
90后姑娘歡歡自己說,選擇送外賣是為了“更多個人時間和更高收入”。
外賣行業火了這么久,早已不是“趕時髦撈一把”的階段,需要的是清晰的認知和琢磨。如今好多出來打拼的年輕人總是迷茫、不滿和抱怨,但其實他們更需要明確的規劃和定位。
你為什么要做這個行業?想得到什么?不必抱怨家境、出身和學歷,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新的起點。或許,就從背住一個英文單詞開始。
大熱的“無人超市”,離我們有多遠?
說過了老人和年輕人,我們再來說說“無人”。在去年底,美國的亞馬遜公司開設了第一家“無人超市”;而在今年,國內陸續出現了多個無人超市產品,直到最近阿里在杭州開了一家淘寶無人超市,大家才熱切的關注起這個新鮮玩意兒。那么,它離我們有多遠?
“無人超市”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店員,顧客自己進去、自己拿、自己付錢找零,挺有意思的吧!
但是您得知道,這種模式可不能只靠顧客的自覺和誠信,更需要約束。怎么實現?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持——人臉識別跟蹤、人工智能輔助、電子支付和信用評級等等。
大家現在都覺得無人超市新鮮,但真要說它是一個完全的新事物,其實也不準確。您或許見過那種擺在商場、地鐵站里的自動售貨機,它其實就是“無人超市”的簡配版。你往里投錢,它“吐“東西出來。
那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后我們買賣農資、農產品可以用這種模式嗎,用了就一定好嗎?也不一定。
有些東西是替代不了的,比如人工服務品質,我們之前說過日本有水果店把水果當奢侈品賣,消費者進店后能享受到VIP服務,這可比一塊屏幕貼心多了;其次,決定東西賣得好不好,歸根到底不是你用什么方式賣,而是你的品類是不是獨特、品質是不是上乘,這是永遠不變的。而且,現階段“無人超市”需要的投入比較大,目前在農村無現金支付也還沒有完全普及,這些都是現實問題。
但即便如此,無人超市依然值得我們關注。無數歷史證明,新技術的出現不一定馬上賺錢,但這個不斷融合的過程或許會產生很多新的價值,值得期待。
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鄉村之聲」,并保持轉載內容的單獨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