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4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最近,浙江杭州樹蘭幼兒園的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收割了一畝水稻。干完活后,每人領到兩斤新米,這活動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也收到了網友的點贊。農業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不僅能夠豐富課程體系,而且能夠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培養更多的、未來的“三農”人才。中國鄉村之聲記者李偉民認為:
李偉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發布的一項對幾所農業院校的調查顯示,被調查的院校學生生源存在數量與質量不足的情況。統計顯示,學生第一志愿報考率低,約60%是通過志愿調劑的方式錄取;另外,錄取分數整體偏低。在這樣的情況下,涉農專業招生人數依然逐年遞減。
吉林農業大學招生就業工作處2017年也發表了類似的文章稱,當前高校農業類專業第一志愿報考人數少,生源不足。
對于農業學科和專業所受到的冷遇,教育學者和高校管理人員認為,主要原因還在于社會對農業的認識存在誤區和偏差。一是人們對現代化農業認識不足,在大部分人的潛意識中,對于農業的認識還停留在生產發展緩慢,機械化程度低的傳統農業階段,還沒真正意識到農業已經走向現代化、專業化、標準化的道路;二是部分考生和家長提起農業馬上想到的是農民種地,認為孩子畢業后的去向依舊是農村,面對的仍然是土地,在不知不覺中,將農業類專業與農村和種地畫上等號;三是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在報考專業時,沒有途徑全面、準確地了解農業及其相關的專業。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不斷提出的農業優惠政策為廣大年輕人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有媒體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三農”從業者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3.3%。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大量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
不少國家都有農業教育進入中小學基礎課程中的傳統。美國從20世紀初就通過立法的方式確立了農業課程在中小學課程中的地位;日本從學前教育開始,特別是鄉村學校,有學生種植農作物、養殖畜禽的傳統。農業教育從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抓起,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消除人們對與農業的誤解和誤區,而且農業的課程內容互動性強、參與性強、內容豐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推動學生樹立農業志向。而農業課程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室外活動時間,可以說一舉多得。
當下,我國的部分地方已經有學校開設了“學農”課程,讓學生有機會體驗農業生產。但是總體而言還存在程度不高、不成體系的問題。未來,教育部門可以考慮開設更多課程,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培養更多的“三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