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作為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正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影響著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在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已達1.7%,全國患者總數超過250萬,預計到2030年將接近500萬,約占全球患者數量的一半。2025年4月11日是第29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聚焦“關注帕金森,共筑健康防線”。本文將帶您全面了解帕金森病的最新科學認知、早期識別信號、前沿治療手段以及日常管理策略,幫助患者和家屬科學應對這一疾病挑戰。

帕金森病的本質與發病趨勢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大腦中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導致多巴胺遞質水平顯著降低。這一病理變化會引發一系列運動和非運動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傳統觀念認為帕金森病是“老年病”,多在60歲左右發病,40歲以下很少見。然而最新臨床數據顯示,這一疾病正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有5%~10%的患者在50歲之前發病,其中發病年齡介于21-50歲之間的被稱為“青年型帕金森病”。這一變化可能與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增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有關。

識別早期信號:不只是“手抖”

許多人將帕金森病簡單地等同于“手抖”,這是一種常見的誤解。實際上,帕金森病的震顫有其獨特特征:坐著不動時手像“搓藥丸”一樣抖動(靜止性震顫),起身活動時反而減輕,這與緊張、甲亢等引起的震顫完全不同。

運動癥狀方面,需要特別關注三個關鍵信號:

1.動作變慢:系扣子、刷牙等日常活動耗時明顯增加,書寫字跡越寫越小

2. 身體僵硬:轉身時需要挪小碎步,動作像“生銹的機器人”

3. 表情減少:家人可能注意到患者“最近怎么總板著臉”(“面具臉”)

非運動癥狀同樣不容忽視,包括: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頑固性便秘、尿頻、直立性低血壓、油脂面容

精神障礙:抑郁、焦慮、淡漠、疲勞

睡眠障礙:失眠或白天過度嗜睡

感覺障礙:80%~90%患者出現嗅覺減退

如果上述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建議及時到神經專科進行專業評估。

前沿治療:從藥物到AI輔助

帕金森病的治療需要根據疾病階段制定個性化方案:

早期(1~3年):輕微癥狀可優先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訓練,研究表明每天30分鐘運動能延緩疾病進展。

中期(3~10年):當出現明顯運動障礙時,需開始藥物治療。多巴胺類藥物如左旋多巴需在飯前1小時服用,避免與高蛋白食物同服影響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長期用藥后出現的“藥效減退”并非藥物失效,而是疾病進展的表現。此時可通過調整用藥策略(如減少單次劑量、增加服藥次數)來改善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逐漸增加藥量或者藥物種類。

晚期(10年以上):可能需要聯合用藥或考慮腦深部電刺激術(DBS)。DBS通過植入電極向特定腦區發送電脈沖,抑制異常神經活動,具有可逆、可調節的優勢。典型患者術后震顫緩解率達80%~90%,藥物劑量可減少30%~70%。這項技術是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功能組早已開展的國內領先的特色手術,已為近3000例患者帶來了福音。

AI技術的引入為帕金森病診療帶來革命性變化。最新的“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系統僅需普通攝像頭,即可精確分析患者動作幅度、節奏、對稱性等指標,輔助判斷“運動遲緩”“凍結步態”等癥狀,比人眼觀察更客觀精確。這種技術降低了篩查門檻,使早期識別和居家管理成為可能。

在基礎研究領域,《科學》雜志近期發表里程碑式研究,揭示了PINK1基因突變與早發性帕金森病的密切關聯,發現了該蛋白在線粒體外膜上的關鍵相互作用結構,為未來靶向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日常管理與“三防三練”策略

帕金森病的長期管理至關重要,專家推薦“三防三練“策略:

三防:

1. 防跌倒:家中過道安裝扶手,衛生間鋪防滑墊;起身前先坐床邊晃腿10次促進血液循環

2. 防嗆咳:使用厚底小碗進食,頸部稍前傾;流口水嚴重者可隨身攜帶檸檬濕巾刺激吞咽

3. 防抑郁:鼓勵患者養花、寫日記轉移注意力;連續2周出現失眠、哭泣需就醫

三練:

1. 步態練習:地上貼彩色膠帶,讓患者大步跨過

2. 聲音訓練:每天大聲朗讀繞口令如“八百標兵奔北坡”

3. 面部操:對著鏡子做鼓腮、皺眉、微笑等表情訓練

此外,患者及家屬需警惕網絡上的“根治”騙局,如“腦部放磁鐵”“干細胞移”“放血療法”等,這些非正規治療不僅無效,還可能造成傷害。帕金森病目前雖無法根治,但通過規范治療和全程管理,患者仍能維持較高生活品質。

展望未來,隨著醫學進步和AI技術的應用,帕金森病的診療正進入精準化、個性化新時代。提高疾病認知、早期識別干預、科學規范治療,是應對這一“不死的癌癥”的關鍵。記住科學抗“帕”的核心理念:有“帕”不怕,生活依然可以充滿質量與尊嚴。

(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醫學部 王健)

編輯:于悅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